自谦的研究综述 张宁摘要:对自谦的思考由来已久,但是,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人们才试图借助科学手段对自谦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心理学界,自谦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谦涉及“谦礼”、“谦敬”、 “谦卑”、“谦忍”,与“谦虚”、“谦逊”密切相关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从自谦的界定、自谦的测量、自谦的相关因素、自谦的研究取向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关键词:自谦 个体社会化 主观幸福感1.自谦的界定1.1自谦的概念自谦是与自我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自谦”一词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谦”字本身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现代汉语中,涉及“谦”的概念有“谦和”、“谦卑”、“谦虚”、“谦逊”、“谦恭”、“谦敬”、“谦忍”、“谦抑”、“谦下”等,但是,“谦礼”、“谦教”、“谦卑”、“谦忍”可能是华人社会自谦的主要运作模式据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自谦进行界定从广义上来看,凡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经由个体自身表现出来的“谦和”、“谦卑”、“谦虚”、“谦逊”、“谦恭”、“谦敬”、“谦忍”、“谦抑”、“谦下”就是自谦从狭义来看,个体以自我为出发点,经由个体自身表现出来的“谦礼”、“谦敬”、“谦卑”,“谦忍”是自谦概念的核心。
1 12自谦、谦虚、谦逊自谦与谦虚和谦逊密切相关长期以来,谦虚是一种美德已经得到多数人的认同郑桃云认为谦虚就是较低看待自己,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谦虚对应的英文是modesty,modesty来自拉丁语中的modestus,意思是为某人的言语或行动设定恰当的限制在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认为谦虚是一种对外在身体运动和服装进行节制控制的美德有时,谦逊与谦卑混用在中国文化中,谦卑是指由自卑或嫉妒感诱发的谦虚,因为谦卑与自卑较难以区分,所以,也有人认为谦卑就是自卑,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自谦的研究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与谦逊或谦卑对应的英文是humili-ty,humility来自拉丁语中的humilis,意思是地位低下在西方,人们倾向于用谦逊来表达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卑微,并且,认为谦逊不是自卑谦逊的含义在英文化中就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减少对自己的表扬,而非根本不要自我表扬,这与中国文化中的贬低自己是不同的自谦中包含谦虚、谦卑、谦逊,谦虚、谦卑、谦逊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很多人们倾向于赞同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是,谦卑、谦逊却较少被人们关注谦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策略,谦卑及谦逊是指内心的态度,蕴含一定的自卑倾向。
2.自谦的测量21世纪初,由Seligman等人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推动了自谦研究的发展,将谦逊或谦虚视为个体的24种性格力量之一认为谦逊或谦虚是一种节制的力量,对其测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测量:让自己的成绩说话;不寻求公众的注意;不认为自己比别人特殊2010年,Elliott以Tangney对谦逊的定义为出发点,编制了谦逊量表,量表包含13个项目,并考察了谦逊与自恋品格、自尊、精神健康、信仰成熟度、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品质之间的相关官群、孟万金等编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括六大维度15项品质,其中,谦虚在节制维度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存在胡金生和黄希庭于2009年,从自谦的功能和自谦的动机两个方面出发,先后编制了“大学生自谦认同度评定问卷”和成人版“自谦动机问卷”其中, “大学生自谦认同度评定问卷”包含防御性、自我完善、提升形象三个维度,成人版“自谦动机问卷”包括防御性、规范性、真诚性三个维度这两个问卷的尝试性研究都与自谦有关,但是,未发现专门针对谦虚、谦卑的测量工具3.自谦的相关因素3.1自谦与个体社会化西方学者在早期研究中发现,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自我提升”这一规律,与陌生人相比,在朋友面前人们更愿意以一种谦和的方式呈现自己,这种现象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国家更为明显。
Watling和BaneIjee对8-11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对谦虚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与在成人面前相比,儿童认为在同伴面前采取谦虚行为更为恰当傅根跃和陈伟伟对7-11岁儿童谦虚行为的发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的谦虚行为是在教育和社会文化背景下随着年龄而发展变化的,7岁儿童谦虚行为的出现率较低,9岁和11岁儿童谦虚行为出现率显著提高,儿童的谦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可见,谦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刘肖岑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喜欢与自谦归因的搭档交往但是,刘彩兰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认为谦卑心理不利于健全人格形成,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看待事物,克服谦卑心理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自谦内涵的把握不清3.2自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Seligman等人通过对哲学和宗教传统的调查发现有24种普遍存在的性格力量,在这24种性格力量中,谦逊、审美力、创造力、判断力、热爱学习等五个性格力量与生活满意度呈现微弱的相关同样,Elliott在研究中发现谦逊与主观幸福感呈现较弱的相关胡金生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中国文化所强调的真诚性自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未出现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却与主观幸福感中的“失望感”呈显著的负相关。
这与西方学者Seligman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4.自谦的[来自wWw.LW5U.com]研究取向4.1自谦的内涵虽然,人们对自谦的思考有着长远的历史,但是,人们借助于科学手段对自谦的系统研究确是最近十年的事情,人们对自谦的概念[来自Www.lw5u.Com]理解受到时空的影响,并且,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自谦理解的侧重点不一样,古今中外对自谦概念理解的共同点存在证据不足的状况,概念的衔接不太好在我国,自谦与面子、礼貌、教养等文化关系密切,当前研究对自谦的内涵把握的还不够深入,不能将自谦与自卑、教养等概念进行区分,未能提出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4.2自谦的价值既然,自谦是一种积极的性格力量,那么,就应该满足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即积极的性格力量可以激发个体积极的一面,转变个体消极的一面,使个体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研究却发现自谦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并不显著,对此,不同的学者存在不同的解释为此,建立新的假设,更有效地发掘自谦的性格力量,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是未来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