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上传人:逆*** 文档编号:255231950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篇一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

2、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

3、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篇二他们到底跋涉过了多少旅程,肩上到底背负了多少使命?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里,让清晰的脚印指向遥远的未来,迈向我们美好的新时代!自古以来,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潮流,“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学家莫过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我的脑海里,袁隆平的形象总是定格为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辛苦劳作的老者。常年的躬身在田间地头,他皮肤黝黑,与其说是一位科学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普通农民。“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两个多么宏大的设想,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又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是世界

4、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着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袁隆平曾直言,这条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点,出了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他心里高兴,吃点苦没关系。袁隆平在讲话时会有中英交杂的习惯,就像是吃多了杂交水稻,讲中文后会自动翻译,人们称这是“袁氏幽默”,他还会讲俄语,爱好体育,爱好音乐,考过空军,像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宝藏男孩”怎能不让人敬佩!2019年,阳光炽热,土地温暖。90岁高龄的袁隆平依旧在埋头苦干,他希望自己再奋斗十年,让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上我们的杂交水稻。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

5、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或许他们没有千亿的身家,却甘愿把技术无偿的贡献给全人类,造福全人类。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谁有功夫闲看云隐;他们精确地估量着生命的意义,谁有私心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土上捡拾细小的沙粒,是这些美妙的晶莹绽放开来,给了我们方向,使得世界更精彩。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时才能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绿荫,去感恩那些为我们无言付出的科学家。因为,我坚信自己可以不断地向未来迈进,致敬新的时代!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学习心得感悟篇三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

6、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这一呆,就是20_年。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

7、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_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_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

8、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开放的科研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

9、,两头都不管。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

10、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

11、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热?吭?20%以上_。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