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徐州梆子戏等戏种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

上传人:w****e 文档编号:255231100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徐州梆子戏等戏种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徐州梆子戏等戏种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徐州梆子戏等戏种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徐州梆子戏等戏种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徐州梆子戏等戏种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徐州梆子戏等戏种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徐州梆子戏等戏种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徐州梆子戏等戏种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班级:20财管3 姓名:宋俊峰 学号:20201403110一直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离自己很远,平常也漠不关心,但因为上星期的音乐课,让我了解到了徐州的非遗徐州梆子戏,也唤醒了我埋在心底的对传统曲艺的喜爱之情。作为一个地道的徐州人,从小就知道徐州梆子、徐州柳琴戏。但到今天我才知道徐州梆子早在2008年就已经第二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徐州柳琴戏更是早在2006年5月就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目录。徐州,是汉族文化中的九州之一,地处五省通衢,向来有“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所以无论是从传统曲艺上还是饮食文化上,都包容南北东西,最终揉

2、成了徐州自己的特色。有多包容揉和呢?提个闲篇儿,据可考资料记载,羊肉串并非新疆人发明,多半是由徐州人发明的,早在1800年前,徐州就有烤羊肉串了。徐州是曲艺之乡。流行于徐州的剧种有柳琴戏、江苏梆子、徽剧、京剧、柳子戏、花鼓戏、四平调、丁丁腔、皮影戏、评剧、话剧等。其中,柳琴戏约有200年的历史,江苏梆子戏已有300年的历史。徐州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刚烈、粗犷、朴实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细腻、优美的特点。言归正传,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徐州梆子。徐州梆子,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流行于苏北徐州一带已经三四百年了,早期由曹州梆子(山东梆子),后又有河南知名演员班组来演戏或传艺,

3、所以演唱风格既有山东梆子的刚烈又有河南梆子的细柔。戏在民中,民移戏走,楚地变秦声。山西梆子、陕西梆子早在明朝时期随移民、商贾、义军、灾民等各种渠道经山东、河南传入江苏,后在徐州及各县常有演出梆子戏,故有“楚地遍秦声”之说。因为徐州曾经是秦汉之际的楚王都城,琴声就是秦腔。江苏梆子戏是江苏北部极具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形式,自山西、陕西传入已三四百年之久。在其长期活跃于苏北地区的过程中,与当地源远流长的楚汉文化交流并融合,形成当地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江苏梆子戏是徐州地区的地方剧种,是由陕晋传入的,具有粗犷、高亢、豪放的风格,也不乏清新、柔婉。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传承主要依靠非遗文化传承。徐

4、州梆子戏唱腔音乐的节奏是其旋律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除句法安排、字位摆放均有独自的旋律特点外,总的来说较多运用的是弱起强收的方式。同时,一般在板式上速度和旋律的变化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即速度越快,旋律越简;速度越慢,旋律越繁。徐州民歌中句首和句末是弱起的结构很少。这也是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有所区别的一点。在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中,徐州梆子戏又独树一帜。它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戏曲艺术宝库中难得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他们。 另外介绍徐州柳琴戏。柳琴戏,因为具有勾魂摄魄的魅力所以别名拉魂腔,是汉族戏曲

5、剧种之一,由流行于民间的“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成。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历史,它源于鲁南及苏北地区的太平歌和猎户腔。说到这里还有个挺有意思的小故事。据说有个农妇,听说村头在演拉魂腔,于是放下手里的农活,冲进房里,抱起孩子就去看表演,听得入了迷,一直到演出结束之后才发现手里抱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大冬瓜。拉魂腔流布于鲁南、皖北、苏北相接壤的广大地区后,遂分为五路,中路以徐州为中心。北路临沂,东路以新海连,南路为宿县,西路在涡阳、蒙城一带。它们有共同的渊源,又各具自己的地方特色。其中流行于江苏徐州和山东临沂的中北两路,在1953年依据所用伴奏乐器柳叶琴定名为柳琴戏。清朝末期,柳琴戏

6、已形成职业的班社,至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进入集镇或城市,当时徐州市区就云集了同义班、常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厉仁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云等著名艺人。当时徐州城内分布有同兴戏院、群乐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竟相上演。柳琴戏唱腔别致,地方特色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绵远悠长的拉腔可以使人整体放松,劳作一天的人们可以忘记疲劳,所以这种腔调也被称为拉魂腔。柳琴戏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舞台上演员表演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最后介绍只有徐州地方才有的曲种-丁丁腔。“丁丁腔” ,始称“太平歌”,是徐

7、州特有的戏曲种类。这个曲种我是今天第一次由百度得知,看到这里我产生了兴趣。众所周知,张云雷被称为太平歌词老艺术家,唱的好听又有韵味,我第一次看到徐州竟然也有太平歌。丁丁腔,于17世纪后半叶起于徐州利国镇一带,后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为流传。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来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叮叮咚咚,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它的传统曲目有站花墙、梁山伯下乡等。丁丁腔唱腔优美高亢委婉,犹如山间流水,自然流畅,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气息。看到站花墙,会不会是张云雷唱的杨二舍化缘呢?百度一下果然是杨二舍与王美荣的爱情故事。这一下就和小辫儿唱的花墙会联系起来了。

8、中国有太多传统的曲艺小调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是不遗憾的。现在就需要我们多关注多方保护、宣扬,不能让传统在我们身边流失。除以上介绍的三个徐州地方传统曲目以外,还有徐州琴书(国家级非遗),沛县的荷叶落子(省级非遗),丰县花鼓、贾汪扬琴等等,就不一一的介绍了。以上资料,多由中央电视台第三台综艺频道、百度、优酷查找而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最后,写完此文,心情兀自不平静。忽闻一声梆子响,从此为戏痴与狂。徐州梆子现代戏的不断出现,这也是对于徐州梆子戏的一个传承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徐州梆子戏原本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文化内涵,同时在旋律、板式结构等进行了进一步发展。首先是旋律的创新发展,出现

9、运用花腔的演唱技巧来更好的表达音乐的感情。徐州梆子戏中不同的板式会构成不同的音乐结构和节奏的形式。为了能够塑造出特定背景环境的音乐情绪或者更加具有特点的音乐形象,创作者就需要尝试在不改变剧种音乐风格的同时对于梆子戏的固有结构进行稍微的变化。徐州梆子现代戏的创作开始运用一些徐州江苏民歌的音乐元素,一方面使得梆子戏的旋律性更加的具有流传性和歌唱性,同时使得徐州梆子戏在旋律上更具有地方音乐旋律的特征。其次,为了更好地促进徐州梆子戏的传承和发展,剧本作者开始借鉴和吸收一些其他剧种的某些板式的优点,来加大梆子戏种音乐旋律和情绪的对比性。最后,徐州梆子戏开始加入了帮腔的创作手法。帮腔的手法是唱腔手法中用来

10、辅助音乐的发展、加强音乐的情绪表达的一种创作手法,这种唱腔的手法多用于梆子戏的高潮部分,或者运用于其他唱腔手法无法满足音乐的表现需求时。徐州梆子戏和柳琴戏、丁丁腔等都是徐州音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徐州梆子戏、柳琴戏和丁丁腔的文本内容、体裁形式、节奏节拍、旋律与调性、曲式结构、语言音韵与词格等多角度来分析三者的关系,并从中发现了三者在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徐州柳琴戏和丁丁腔促进徐州梆子戏形成为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戏剧。同时徐州柳琴戏、丁丁腔和徐州梆子戏深受徐州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同时反映徐州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民间生活的景象。徐州梆子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徐州梆子戏是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徐州民俗风情对于徐州梆子戏的发展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当代创作的徐州梆子戏现代戏中仍有运用徐州民俗风情因素创作的现象。因此研究徐州柳琴戏、丁丁腔和徐州梆子戏的关系,对于今后的徐州梆子戏的创作具有参考和借鉴的作用。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