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中学教学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55164920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课程中学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课程中学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课程中学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学课程中学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学课程中学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课程中学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课程中学教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中学课程中学教学 中心课程 1、简述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主要观点包括: (1)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2、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包括:看法以学科规律体系为核心;看法分科教学 3、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学识、才能根基及其可采纳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进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4、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泰勒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2、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确定目标:学校理应达成哪些目标 (2)选择阅历:供给哪些教导阅历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组织阅历: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导阅历 (4)评价结果: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 5、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筹划 课程筹划是根据教导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导任务,由国家教导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导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筹划的概括化,是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举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

3、)含义:课程标准是课程筹划的概括化,是课程筹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学识的范围、深度和布局,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根本布局。 (2)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举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根基。 7、简述教材编写的根本要求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表达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根基性与适切性。 (3)理论和实践统一 (4)学识的内在规律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5)教材的编排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留神与其他学科的纵向

4、和横向的联系。 8、我国新一轮根基教导课程改革的概括目标有哪些 (1)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2)建立与素质教导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3)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表达课程布局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5)紧密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9、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布局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导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以当地社会经济进展服务。

5、 10、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1)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进展; (2)表达最新的教导观念和课程评价进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进展过程 1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 (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学识、应用学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阅历、进展实践才能、巩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导,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6、、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进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导,是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才能、对信息的反思和分辩才能,形成信息伦理。 中学教学 1、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管系统的现代科学根基学识和根本技能 (2)进展学生智能,更加是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力 (3)进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简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主要以掌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学识为中介,间接地熟悉世界。

7、 (2)引导性,需要在富有学识的教师的引导下举行熟悉,而不能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事一条熟悉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学识的再生产。 (4)教导性,教学中既要传授学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品得举行培养,促进学生知、 情、意、行的全面进展 3、简述教学过程的布局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学识 (3)稳定学识 (4)运动学识 (5)检查学识 4、简述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 (1)直接阅历与间接阅历相统一的规律 (2)掌管学识与进展才能相统一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4)传授学识与思想教导相统一的规律 5、简述直观性教学原那么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直观性教学原那么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查看所学

8、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明显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熟悉,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课本学识和进展熟悉才能。 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6、简述启发性教学原那么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启发性原那么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供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留神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斟酌,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管科学学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导,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斟

9、酌,进展学生的规律思维才能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 7、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那么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循序渐进原那么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规律系统和学生熟悉进展依次举行,使学生系统地掌管根基学识、根基才能、形成严密的规律思维才能。 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留神主要冲突,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熟悉依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举行教学 8、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那么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是指教学要以学习根基学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学识,留神运用学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成学懂学会、学

10、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 (1)书本学识的教学要提防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学识的才能 (3)正确处理学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简述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教学原那么的根本要求 (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挖掘材料的思想性,留神在教学中对学生举行思想品德教导 (3)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和录像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10、简述讲授法的概念和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学识的一种方法。它既可用于传授新学识,也可用于稳定旧学识,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方法。 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1)讲

11、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留神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 11、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课程性质和特点 (2)教师业务水平、实际阅历及水平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等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1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成确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导的作用 (5)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学识 (6)有利于举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验 1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12、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才能和实践才能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4)不利于因材施教 (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与启发 14、简述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打定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劳绩的评定 15、一堂好课的根本标准有哪些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布局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强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冷静 16、教师备课的根本要求 (1)要深入切实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进展、科技进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布局,并做好课前的各种打定。 17、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分量适合,难度适度 (3)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4)作业反应明显、实时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