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54998955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 年)2021年12月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机构、司法鉴定机构、仲裁机构、 人民调解委员会、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设置布局 合理、结构优化、有序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 台资源整合、有效融合,服务供给能力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感受到法 律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 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 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 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

2、著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 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 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推动法律援助法实施。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实 现县级以上法律援助机构全覆盖,配齐配强法律援助机构工 作人员,有效履行国家责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强化质量监管,完善配套制度,完善法律援助服务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律师在公共法律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到2025 年,全国执业律师达到75万名。律师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履行公共法律服务职能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律 师调解、村(居)法律顾问工作

3、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服务领 域不断扩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不断增强。律师 队伍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实现规范 化、制度化、常态化。扩大公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公证员队伍,到2025 年达到2万名。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事业体制公证 机构活力和创新动力,规范推进合作制公证机构建设发展, 稳妥扩大数量规模。坚持和强化公证的公益性,提升民生领 域公证服务供给能力,均衡配置公证服务资源,调整公证机 构执业区域,提高公证服务的均等化、可及性。增强公证工 作能动性,充分发挥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作用。增强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持续深化司法鉴定管 理体制改革,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健全诚信

4、等级评价体 系,完善司法鉴定人职称评审制度。加强质量建设,创新认 证认可、能力验证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违法违 规行为的查处。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要素、全流程监管。 推动司法鉴定行业转型升级,优化服务资源布局,建设一批 高资质、高水平司法鉴定机构。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国际化水平。推进仲裁法 修改,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仲裁制度体系。加强和规范 仲裁机构登记管理,推进仲裁机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支持 面向世界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培育面向区域的国际商 事仲裁中心,努力将我国打造成为国际商事仲裁新目的地。 成立中国仲裁协会,建立健全行政指导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 监督管理工作体制。深化构建

5、大调解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以人民调解 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 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整合 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资源,在市县两级建立综合性、一站式矛 盾纠纷调解中心。研究推动调解立法,建立健全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商事调解相关法律制度。加强调解协会建设,拓 展协会职能作用。研发推广全国智能移动调解系统。专栏1“十四五”时期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内容预期值指标性质1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建成率(%)100%约束性2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总体实现7*24小时服务 (%)100%约束性3法律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现率(%)100%约束性4乡村“

6、法律明白人”配备率(%),95%预期性5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普及率(%)95%预期性6全国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家)500预期性7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数量(家)20预期性8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人)5.3预期性9全国村(居)配备法律顾问的比例(%)100%预期性10县级以上法律援助机构建成率(%)100%约束性11法律援助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率(%)100%约束性12每十万人提供法律援助量(件)110预期性13值班律师为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 人提供法律帮助率(%)100%预期性14通知辩护法律援助案件指派率(%)100%预期性15刑事案件审判阶段律师辩护或法律帮助覆盖 率(%)100%

7、预期性16每十万人拥有公证员数(人)1.5预期性17高资质高水平司法鉴定机构数量(家)100预期性18面向世界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数量(个)6预期性19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数量(家)10预期性20成立中国仲裁协会约束性21村(社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覆 盖率(%)100%约束性22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达标率(%)80%预期性23专职人民调解员数量占人民调解员总数比例 (%)15%预期性24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事调解组织数量(家)10预期性25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参训率(%)100%预期性三、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司法 行政机关和

8、各级各类法律服务机构的党组织要深刻领悟“两 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 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 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 一致。健全党领导法律服务工作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党 中央决策部署在法律服务行业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二)大力加强法律服务行业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 仲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行业党的建设, 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加强法律服务行业基层 党组织建设,遵循行业特点、规律,适应发展趋势,创新体 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

9、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 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 用,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依法依规诚信执业,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满腔热忱投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四、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三)均衡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围绕服务乡村振兴 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 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 法治 同行专项活动,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深入开展“民 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加强动态管理。推进实施乡 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程,

10、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 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依法有效拓展城镇法律服务资源向农 村地区辐射的方式和途径,创新便民利民服务形式。专栏2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项目贯彻落实“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方案,以保障农村群众基本公共法律 服务需求为重点,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健全便民措施,推进乡 村依法治理,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 络全覆盖,补齐公共法律服务短板,保障困难群众获得优质法律援助。实施村居 法律顾问“五个一”活动、乡村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100+100党支部 结对”活动、公证和鉴定机构进乡村活动、推进乡村矛盾纠纷

11、排查化解。开展主 题普法宣传、“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 程、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创新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四)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结合革命老 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实际,制定支持公共法 律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举措。进一步完善、落实支持西藏和四 省藏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方案。健全完善中西部边远地区法 律援助机构设置,支持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加强对中央财政 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边疆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基础 设施建设和人才培训等的监管。支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多种形式对接机制,开展对口援 建、挂职锻炼、交流培训。通过

12、选派志愿律师到无律师县、 鼓励支持其他地区律师事务所与无律师县结对帮扶等方式, 确保法律服务县域全覆盖。加强无律师县国资律师事务所建 设,鼓励、支持外地律师事务所在无律师县设立分所,全国 无律师县问题基本解决。立足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贴近基层 和群众的特征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 伍,有效补充律师资源不足地区的法律服务力量。加强公证 服务资源布局规划、动态调配,统筹解决“无人处” “一人 处”导致公证机构不能正常执业、公证服务缺失等问题。实 施“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运用网络服务、远程 视频服务模式,促进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辐射。推进“1+1” 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援

13、藏律师服务团、“同心律 师服务团等志愿服务活动。专栏3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依托中心城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或优质法律服务机构,通过远程视频系统等 现代信息技术,为偏远地区、法律服务资源匮乏地区人民群众提供远程法律服务。 2025年前在全国建成10个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五)重点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将进城务工人员、 残疾人、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作 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扩大法律援助范围。落实法律援助法关于扩大残疾受援人范 围和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免予经济困难核查情形的规 定。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法治宣传,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方式保 护自身合法权

14、益。律师协会、公证协会、司法鉴定协会制定 完善公益服务制度,指导法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减 免服务费用制度机制。加强特殊群体服务指导,针对各类群 体不同特点,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库。加强公共法律 服务中心、法律服务机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条件的可建立 绿色快速通道或者提供上门服务。适应老年人、残疾人、少 数民族特点和法律援助需求,完善法律服务网无障碍功能, 根据实际需求提供老年人大字版、视力残疾人语音版、少数 民族语言版等服务。五、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有效覆盖。县级公共 法律服务中心、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全面建成,管理体 制机制健全完善,法律

15、援助、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 解等功能充分发挥,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与村(居) 法律顾问工作有效衔接,实现全科服务和转介工作标准化。 因地制宜、规范推进省级、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推 动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与司法所一体规划、 一体建设、资源共享,逐步实现“站所合一”。推动在校园、 军营、创业园区等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创新服务模式, 打造服务品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 传、信息查询、转介引导等服务。专栏4 县(市、区)乡(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建设项目指导中西部地区做好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改扩建工作,加 大投入力度,加强实体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推动“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推进三大平台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七)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平台优化升级。落 实国务院统一部署,推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 “12345”政务服务热线归并整合,建立完善转接机制,优 化座席设置,按照统一标准提供“7x24小时”服务。加强热 线答问标准化知识库建设,提高应答标准化、一致性,强化 回访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