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注释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74KB
约12页
文档ID:254743094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注释_第1页
1/12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周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纳四周包围的方式攻城,肯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应也并不是不充分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由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稳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忙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忙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全部人都会归顺他靠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肯定会取得成功 【解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推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结实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分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限封,划定封疆:疆界、边疆 固:使稳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方“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之:意思是“到、到达” 至:意思是“极点” 顺:归顺,听从 以:凭借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成功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推断动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时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春和景明:温暖 (5)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特别美妙,奇妙 跨州连郡者不行胜数: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能担当,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赛过,超过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行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原来 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稳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特别句式 推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拟,层层推动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拟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拟,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拟,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斗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打算战斗胜败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拟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一样,语气非常确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其次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拟“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由于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展反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松散,必定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白“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拟“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白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斗的最终成功。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缘由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白“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终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根底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斗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表达孟子的政治主见,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终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文章脉络清楚,构造严谨,气概通畅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符合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忙,违反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忙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忙他的人就少帮忙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忙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拿全天下都服从的力气,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一般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斗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首领孟子通过论述战斗胜败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斗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忙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由于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爱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盼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

人民所盼望的是什么呢,固然是富有、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