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元明清书法 宋朝篆隶书法继续衰落,楷书也没有了大唐的繁荣景象,虽有称善者,而几无高手行草成为宋朝书坛的主流在宋人的心目中,行草书居于准正体的地位,受到文人的垂青 行草书在两宋书坛居于至尊地位,与王着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着是王羲之后人,由五代入宋,习学王书《圣教序》他是宋太宗的习字老师,对太宗的书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身为翰林侍书,带动翰林院学士具习王书,时谓“小王书”,亦称“院体”以王书《圣教序》为宗的王着影响一时,成为左右宋初书风的重要因素 流便的行草书更适合文人与诗文、词赋的结合,从而使书法得以最终从碑碣庙堂中走了出来,成为文人的雅好行草书的兴盛导致了“尚意”书风的形成,而“尚意”书风的形成又推动了行草书的发展宋代行草书的盛行也使楷书的创作失去了活力唐代把楷书推向了高峰,建立了全面的法度和规范宋人从唐楷中寻求突破与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宋人也没有迈越唐代楷书从隋碑、北碑中汲取营养,对于民间书法不屑一顾只能拾唐人牙慧,在继承唐楷上讨生活楷书由此走向衰落也是必然的结果行草书是最容易变化的字体宋太宗力倡“二王”书风,加以王着等人的张扬,行草书的地位提高,成为广大文人普遍喜好的书体,宋人把审美意趣的追求集中到行草方面,力图在行草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为“尚意”书风的形成提供了机遇。
由此宋代行草的兴盛一发而不可止不仅宋朝三百余年如此,而后的元、明、清前期也是行草书的一统天下,楷书反而成了陪衬,篆、隶的命运更加悲惨 影响宋代书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帖学的兴起复制名家书作应起自魏晋,只不过规模范围非常狭小,影响也不大较大规模的复制名人墨迹应在唐代唐太宗喜“大王”书,向社会广泛收集,令重臣名家进行临写,又组织冯承素等人专门进行仿摹,以供学习和流传至今“二王”真迹无存,所传多是后人的临摹本和翻刻本用临摹方法复制,数量有限,质量也难以保证,又容易损坏原作,实有诸多的不便唐僧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刊刻王书,揭开了刻帖的序幕南唐后主李煜命徐铉刊刻《升元帖》,开丛帖之先只可惜这套帖只见于史料的记载而没有流传下来 宋太宗喜翰墨,重“二王”不亚于唐太宗,内府广泛收集前人名家墨迹淳化三年,宋太宗命侍书学士王着摹刻秘阁所藏法书,编为十卷,名为《淳化阁帖》《淳化阁帖》以集书法之大成而著名于世,荟萃前人书法,卷帙浩大,内容丰富帝王首开刻帖之风,“以赐近臣”,起到了倡导的作用使前代众多节迹通过刻帖得以从宫中流传民间于是纷纷效法,法帖传刻、翻刻十分活跃,使刻帖成为社会的风气宋代各类法帖达数十种。
著名的有《潭帖》、《绛帖》、《大观帖》、《太清楼帖》、《群玉堂帖》、《宝晋斋帖》宋代刻帖宫私并举,种类繁多,大多数帖依仿《淳化阁帖》,以《淳化洛帖》为母版辗转翻刻 刻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刻帖为后世保存了古代众多名家书迹有些古代书法原迹已不传,籍以刻帖拓本得以流传,唐太宗专收“大王”书,故而唐代多流传王羲之书迹阁帖”虽以“二王”为宗,而收集更加广泛,许多古代书法家的书迹得以广泛流传,让后世一睹他们书法的风采 “阁帖”首开官刻丛帖之习,引发了官私并刻的风气使刻帖数量成倍增加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时期,用刻帖的方法保存流传书法,在当时不失为先进的方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刷术的进步,刻帖拓印法比临摹复制法更加先进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数量,使古代优秀作品得以大量翻印,广泛而长久的流传 刻帖的兴起打破了书法名迹唯帝王重臣等少数特权阶层的垄断地位使书法名迹流传民间,使广大文人士大夫阶层以及庶民有更多观览摹习的机会,对于推广和普及书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书法家队伍的壮大,使大量的文人士大夫加入了书法家的队伍 “阁帖”收集名迹虽然比较广泛,仍以“二王”为宗,以行草书为主。
对于宋代书法崇尚“二王”,行草书广泛流行都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阁帖”所收书迹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推崇“二王”而卑唐楷,排斥“尚法”的唐书,追求晋代风韵帖中所收多尺牍书札之类的行草,体现了书法家信意挥洒,随心所欲的特点对宋“尚意”书风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启示和导向作用,为宋代书法开创新的面貌注入了活力正如赵孟頫所说:“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 刻帖也使得大量的古代文字,历史资料保存下来,有助于文集的校勘、补充和考证刻帖风气一开,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刻帖版本、真伪的考证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学问——帔学对作品真伪优劣的鉴定,版本传刻的源流,以及题跋等进行系统研究,构成了书法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阁帖”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阁帖”真伪失察,疏于鉴别,使一些伪作掺杂其中排乱失序,漫灭处连属牵强阁帖”摹刻较精良,也“下真迹一等”而后辗转翻刻逐渐失真,不易从中直接体会原墨迹的笔致神韵阁帖”以“二王”为宗,排斥唐人,且多尺牍书札,以行草为主,故对“尚意”书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自刻帖风起,碑学每况愈下,不仅篆、隶、北碑一蹶不振,就连唐楷也遭冷落在宋代尚有“尚意”书风的开拓,其弊端被一时掩盖。
而后则弊端日益严重,由此而引发的负面效应更加明显 宋朝书法“尚意”,在书法理论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欧阳修有“乐心说”他认为书法是“人生一乐”,书法“寓其心”,“寓其意”,“何用较其工拙”师法前人可以“得意忘形”欧阳修的书法审美思想为宋人尚意书风的追求起到了先导作用蔡襄有“神气说”他主张学书在于取其神气为佳,“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苏东坡有“寓意说”他在诗中云:“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追求自然率真,“无意于佳乃佳同时指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强调学识修养的重要性黄庭坚、米芾等人更是对上述思想加以阐发和深化,从而使尚意书风成为宋代的主导风 (二)元代书法 元朝书法“初则宗唐,后则宗晋上溯晋唐,复古回归,以继承为主导,在开拓创新方面没有取得突破元代继宋代风气,仍然大兴帖学,石刻作品很少,多墨迹之作元人力求扭转南宋日渐衰微的书风;恢复晋唐法度,在复古回归中寻求突破,虽然难以恢复晋唐书法的繁荣景象,对于后代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元代书法虽然谈不上辉煌,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长期沉寂的篆书、隶书有所恢复,成就虽然并不突出,却有迈宋之势。
楷书水平有很大提高,善楷书者增多宋朝楷书凋敝,能者甚少,成就也不高元代楷书虽不及隋唐,却高于宋章草自魏晋以降已被淡忘,很少有人涉猎,元代重新被一些书法家所关注,出现了一线生机但是,元代书法仍以行草书成就最高元代善楷书者有: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巙、虞集、柯九思、杨维贞、倪赞等人善篆隶者有:赵孟頫、吴睿、吾丘衍、虞集、唐元等善章草者有:赵孟頫、邓文原、赵雍、杨维贞、陈绎曾等善行草书者人数最多,主要有:耶律楚材、赵孟頫、鲜于枢、冯子振、邓文原、张雨、吴镇、康里巙、饶介、揭溪斯等 元朝书法就整体而言不出晋唐风范,依然在帖学中讨生活,书坛代表人物多是集古之大成者,虽然也有自己的面貌,仍然以继承传统为主调,形成了一股复古潮流 元朝书坛领袖首推赵孟頫,书法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赵孟頫所开创的回归晋唐的复古之风,对元代书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此风一开,群起效之,使元朝书法呈现出一派晋唐景象 元代中后期的一些画家,受赵孟頫的启发和影响,把书法与绘画相互渗透,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了别具风韵的画家书法这种书画结合的形式到明清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使诗、书、画、印融于一炉,丰富了书画的表现形式,使书画艺术更加完美。
元代画家书法的代表人物有柯九思、张雨,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赞、吴镇等柯九思以墨竹著称,竹枝渗以草法,书法以大小欧阳为宗王世贞谓其书:“四体八法,俱能超雅去俗”张雨的书法题画另出新体,一脱书家习气,恣肆而奔放黄公望工山水,以草籀奇字之法入画,工小楷王蒙是赵孟頫的外甥,书画得赵氏之法,秀劲多姿倪瓒书画绝世超尘,有晋宋之风采,得王献之遗风,天然古雅吴镇书法力求摆脱赵风影响,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隐居不仕,专注于诗、书、画,有“三绝”之誉书法以拙为巧贯云古、王冕等也都有掺入画意的书法遗迹 (三)明代书法 明代书法尚趣帝王喜好书法,明成祖下诏书求四方能书之士,明代士大夫大多喜好书法宣宗内府所藏书画甚富不亚于宋之宣和明代如宋依然大兴帖学,法帖传刻十分活跃书法家大多宗帖轻碑科学取仕,政府文牍重视书法,体式极严,唯求工整、方正、美观,形成了官场书体“台阁体”明代书法承元代复古回归书风,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篆书、隶书依然沉寂,没有明显的进展小楷水平普遍提高,行草书成就突出,在帖学的范畴内寻求新的突破,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 明代初期书法承元宗赵承接元代书风余绪,主要受赵孟頫书风的影响,以继承为主,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时代风格。
危素、宋克等承赵小楷,书风稍有变化明代初期书法的代表人物当推“三宋”:宋克、宋璲、宋广二沈”:沈度、沈粲 明初流行“台阁体”科举以及政府文牍体式极严书写要求整齐划一,以“黑、大、光、圆”为标准小楷成为文人士大夫为官从政的必备能力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松江“二沈”:沈度、沈粲昆仲成祖诏能书之士入翰林,沈度入选其时入翰林者尚有滕用享、解缙、胡广、梁潜、王琏等人均能书沉度最受帝激赏,每称“我朝王羲之”侍帝左右,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沈度书之当时朝廷典册大多出于沈度之手沈度书法在永乐、宣德年间声名大振,文人皆以沈度书为楷范 台阁体为实用工楷,对于一般文人具有普及性、实用性和提高性促进了小楷水平的普遍提高,从中也涌现出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台阁体重视形式与技巧,忽视内在的精神气质对体式进行严格的统一规范,唯求秀丽工整,以迎帝所好形式的规范化必然束缚书法家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书法家的创造力工整有余而变化不足,造成了千人一面,风格雷同,导致书法程序化的倾向于应用有益,于艺术无补 明代初期台阁体充斥书坛,书风每况愈下明代中叶以祝允明、文征明等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崛起于书坛,打破了初期平淡沉寂的状况,使书法焕发了活力而走向中兴,终于走上了独立时代风格的构建。
明代苏州地区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达,成为文人墨客汇集之地吴门书派多是亲友或师生,彼此习染,上下传承,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而又能各自成家吴门派书家重学识,讲清雅,求书卷气沈周、吴宽、李应祯、徐有贞等人倡导古法,迈越元人而上追晋唐,成为吴门派的发端继而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等人继起,使吴门派书法达到高潮 明中期以“吴门书派”统领书坛吴门以外的许多书法家也有成就松江张弼以草书闻名,气势奔放陈献章书学苏东坡,颇多意趣李东阳精篆隶,亦成一家路数 明代后期书法向二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以继承为主,集古之大成的传统派书风一个是力图变革求新的豪放派书风传统派延续和发展了吴门派规整一路豪放派延续吴门派豪放一路并加以弘扬,使明末书坛焕然一新 传统派书法的代表人物为“晚明四家”(邢桐、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之一的松江董其昌董其昌是集古之大成而卓然而立者由唐入晋,对传统用功极勤,“无日不执笔”,“吾书无所不临”以禅理融入书法,追求清淡古雅,天真萧散之意境小楷遒丽硬朗,秀雅风流行草书集古而变,疏朗清新,意境深邃,有道骨仙风之感把娴静与飞动,含蓄与奔放有机结合,线条圆活自然,柔中寓刚。
用润淡之墨书写,更显得甜淡清雅,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晚明以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