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头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54150447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头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头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头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头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头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头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19分)。苦菜花开于永军春风拂过,苦菜花开。那一株株可爱的小精灵,穿着绿裙,挺着脖颈,扬着金黄色的笑脸,尽情地炫耀着自己的快乐。清香弥漫,那似乎带着苦味的感觉顿时让我想起家乡漫山遍野满沟满坡的苦菜,想起那剜到母亲篓子里的或择洗干净放在菜板上的叶绿根白的苦菜。那是远远近近的记忆,那是深深浅浅的记忆。 我生长在“瓜菜代”的年代,野菜、草根、树皮、树叶、酒糟渣、观音土,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勇敢”地作过“穿肠过”的实验。至今我依然记得:树皮类只有榆树皮能吃,甜丝丝

2、、黏糊糊的像地瓜枣;草根类只有茅草根能吃,可“进口”容易“出口”难,排泄时能憋死人;树叶类只有洋槐叶能吃,但会使人浮肿,那时我们村二百户人家,一百多人得了浮肿病,我四岁的三弟,脸肿得像个皮球。那几年天灾加人祸,粮食没甚收成,野菜却疯长,饿极了的人们便扑向了野菜,什么麦蒿、七七菜、猫耳朵、疯狗草只要能吃、药不死人,剜到篮里便是菜。苦菜让我记忆深刻,不只是因为它生命力顽强,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长;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完美奉献,根叶茎都能吃;更可贵的是,别的野菜过了季节就成了草,它却一枝独秀,过了春茬还有秋茬,鲜嫩时晒干,冬天用水一泡照样能吃。1962年的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五口人吃不起饺子,父母只能用干苦菜

3、插渣(做菜豆腐,老家方言叫“插渣”)。除夕早上,娘泡上了半锅干苦菜,又泡了半碗留待春做种子的黄豆。傍晚,当家家户户响起刀剁案板声,娘剁苦菜、爹磨豆,做了一锅苦菜渣。那飘着清香的尤物,馋得我们兄弟几个口水直流。大年夜,一家人围坐土炕上,每人盛了一大碗。那渣吃到嘴里,苦中有香,香中稍苦,对长年肚子里罕见油水的孩子说,那感觉着实美不可言。 这样的记忆留存了好些年。1974年秋,人民公社社员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参军了,就要离开父母了。娘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最想吃苦菜渣。可惜,这个时候苦菜太少了。无心的一句话,娘却上了心。第二天,晚饭时分,炕上放着一小盆苦菜渣。原来,头天夜里,娘就泡上了黄豆,翌日一大清

4、早便拎着篓子出了门,满山坡里寻苦菜。弟弟告诉我,为了这顿苦菜渣,娘整整在坡里找了一大上午,沟沟坎坎寻遍了,两只小裹脚都磨起了泡。那天娘催促我趁热吃、多吃点,而我,筷子还没有动,泪水便盈满了眼眶。 军旅生涯三十多载,一年两度黄花开。妹妹告诉我,打我参军之后,每当苦菜花开,娘都要上坡去剜苦菜,泡豆子插渣。年年如此。有好几次,老家有人到济南,娘还专门央人给我带一瓷钵呢。 有一年三月,又是苦菜花开时,领导特批让我回家看看,我想给娘一个惊喜,事先没有打电话。不承想,一到村口,大老远看见娘站在那儿张望。我不解地问娘,您在这儿等谁?娘说,在等你。我说,您怎么知道我今日回?娘说,这两天我左眼一直跳,寻思着你该

5、回了,好几天都上这儿望望,没想到你还真的回了,夜(方言:昨天)还让你嫂子插了苦菜渣呢! 娘活了八十又四岁,找早逝的父亲去了。 苦菜花又开了。娘啊,您在哪里?1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苦菜“远远近近、深深浅浅”的记忆。(4分) 13.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表达特色。(3分) 14.请分析第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5.阅读全文,请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6分) 参考答案:12.(4分)“瓜菜代”时期吃野菜特别是苦菜的深刻记忆;(1分)年夜饭一家人吃苦菜渣的美好记忆;(1分)参军离家吃苦菜渣的感动记忆;(1分)军旅期间回家探亲吃苦菜渣的惊喜记忆。(1分)13.(3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6、(2分)从视觉、嗅觉的角度,(1分)形象生动写出了苦菜的可爱美丽。(1分)14.(6分)内容:暗示又是一年苦菜花开,可母亲已不在了,由花及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升华了对母亲的挚爱和缅怀之情。(4分)结构:照应题目,收束全文。(2分)15.(6分)苦菜“有土就能生长”,人在饥荒年代,凡能充饥的都“穿肠过”:表现生命力顽强;苦菜、麦蒿等野菜救人命,母亲做苦菜渣:表现感恩;过年、送别、探亲吃苦菜渣:表现亲情、和睦;缅怀逝去亲人、回味艰苦岁月:表现人不应忘记过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

7、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

8、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

9、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

10、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歇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文

11、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B. 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C. 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D.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

12、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2.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B. 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C.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D.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

13、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热能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 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 “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

14、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参考答案:1. B 2. C 3. B试题分析:1. 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对应的原文“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选项为“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张冠李戴。2. 选项C对应的原文

15、“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选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误划类别。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3. A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C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