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4145718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四时之外朱良志中国人有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即所谓“荣落在四时之外”,就是悬隔时间,截断时间之流,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它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苏州沧浪亭有一小亭,亭廊柱上题有一幅对联:“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亭子不

2、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幅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前句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感叹,如欧阳修浪淘沙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是代未来预想,今年很好,当下很好,但来日如何,明年如何?明年不知流转于何处,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后一句引东晋王徽之对竹子的感叹,强调当下此在的感受。两句又有密切的情感逻辑,正因为我们无法把握未来,正因为必将缺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这幅对联有无奈,但更有惊悟。中国艺术强调,时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局限,

3、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这里含有中国人刹那永恒的思考。禅家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为妙悟的最高境界,一个悟道者,在一个静寂的夜晚,享受山间之清风、湖上之明月,由当下所见一月,想到万里长空,天下是是处处,都由这一月照耀,由此刻,想到自古以来,无数人登斯山、登斯楼、望斯月,月还是以前的月,山还是以前的山,江湖还是以前的江湖。万古的时间和此顷,无限的长空和此在,就这样交织到一起。这里不是做短长之比、大小之较,也不是强调联想的广泛和丰富,而是在渺小和无垠、短暂和绵久之间流转,作时空的遁逃。强调妙悟就在当下的事实。被闻一多称为“泄露了天机”的刘希夷的代白头翁诗云:“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

4、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中表达了在如水的时光中如何抓住一些影象的思考。张若虚以他妙绝人寰的千古叩问震撼着人们的心扉:“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而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传达了更为放荡的思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应如此。”这些天才诗人几乎是在神秘的颖悟中,和合物我,齐同古今,万古同一时,古今共明月。虽短暂并无局限,虽脆弱但并不能随意摧毁,虽渺小并无缺憾,诗人们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正像沈周诗中所说的:“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

5、亦无所私。”(题天池亭月图)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瞬间永恒是禅宗最深刻的秘密之一,也是中国艺术的秘密之一。“万古江山在目前”,大道就在今朝,就在此刻,就在此刻所见的十五圆月。明代心学家陈白沙说:“道眼大小同,乾坤一螺寄。东山月出时,我在观溟处。”关键在于“我在”,此在并不因为过去而失去意义,目前不因为广远而丧失可观之处,此顷我在此处,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圆满而无缺憾,“我在”,世界因而有意义。 (选自文艺争鸣2011年第8期)1下列对“四时之外”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B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有一种超越的思想,悬隔时间,超越春夏秋冬四

6、季。C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D这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时间和空间只会带给人局限,谁都无法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B禅家借助对月亮的丰富联想,达到了对未来妙悟的最高境界。C中国诗人在对生活现象的认知中都能达到“和合物我”的境界。D只有“我在”,时间和空间才会被赋予意义,世界才会圆满而无缺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州沧浪亭里有一小亭,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里的风景却令人难忘,人们都觉得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B欧阳修的浪淘沙强调的

7、是当下此在的感受,认为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因此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C万古的时间和此顷,无限的长空和此在,交织到一起,因为无法比较它们的短长、大小,所以只能在渺小和无垠、短暂和绵久之间流转。D作者通过分析刘希夷、张若虚和李白的相关诗作,强调的是这些诗人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参考答案:1.C(A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而非“四时之外”的内涵;B理解肤浅,这只是表面意思,而不是其实质;D是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超越思想的评价。)2.D(A理解有误,原文有“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刹那永恒的思考”等意思的表达;B无中生有,由原文“

8、由当下所见一月”可知禅家强调的是当下;C以偏概全,原文是“中国诗人都能”错。)3.D(A理解有误,原文是“这幅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B欧阳修强调的是“对未来的预想”。C强加因果,原文是“这里不是做短长之比、大小之较,也不是强调联想的广泛和丰富”。)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葵花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地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夏日里,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道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

9、劲儿都拿来开花。清晨,阳光倾在沙漠里,倾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着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花开到极致,就收了。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谢了,我们这才看清花盘的模样:碧绿浑圆的花盘被一颗挨一颗的葵花子镶嵌地满满当当。葵花子开始汁水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盘也日渐丰满。葵花就羞答答地微微颔首,勾下花盘,看着地面,熨帖而亲切。但是,还是跟着太阳转。早上朝东,中午向南,一点也不含糊。她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呢?最最令我震撼的事情,并不是开花的盛事。葵花子饱满之后,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

10、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中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一一你以为这是真的吗?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一出村子,就突然被一种博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直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清霜,在阳光里闪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那种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们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的天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光阴里一定藏着

11、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信仰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荣,万物枯,而这繁盛,这萧瑟,都是天意一一只有草木自己洞悉。(选自岁月2014年第6期,有删改)11. 本文围绕葵花的生长过程,先写_,再写_,最后写_,并突出它们始终向阳的特点。12. 第段主要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指明其中一种并说说其表达效果。13.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14. 葵花从荣到枯始终向阳,这带给你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1. (1). 花朵(或葵花) (2). 花盘 (3). 花秆(或枝秆) 12. 示例一: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十万葵花秆密集笔挺

12、的场面和浩浩荡荡的气势。示例二:运用比拟手法(或拟人手法),赋予葵花秆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葵花秆对阳光的执著信仰与追求。 13. (1)内容上:强调葵花秆朝阳挺立与葵花向阳盛放相比,更能给作者以视觉和心理上的震撼。(2)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葵花盛开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葵花秆的描写。 14. 人的一生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迫求。人要淡定地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变化。人的一生应该保持阳光般积极乐观的心态。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立足文本内容,找到葵花的生长过程,然后分析。“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花开到极致,就收了。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谢了,我们

13、这才看清花盘的模样”“葵花子饱满之后,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先写花朵,再写花盘,最后写花秆。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及效果分析,立足文本第段内容分析。“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直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箭镞,令人惊诧”,“十万葵花秆”比喻成“密密麻麻箭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十万葵花秆密集笔挺的场面和浩浩荡荡的气势。“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比拟手法(或拟人手法),赋予葵花秆人的情感。点睛:作用分析,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

14、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葵花从荣到枯始终向阳,人的一生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迫求;人要淡定地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变化等。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

15、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