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4054218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黑蝴蝶刘国芳那时候儿子依偎在他的怀抱里,有蝴蝶飞过来,是黑色的,很大。儿子从他的怀抱里挣脱出来,歪歪地跑着去捉。蝴蝶没捉到,倒是他跑过去把儿子捉到了。他说:“莫捉蝴蝶。” 儿子仰着头,问他:“为什么?” “蝴蝶是人死了之后变的。” 儿子说:“人死了都变蝴蝶吗?” 他说:“都变蝴蝶。” “爸爸以后也变蝴蝶吗?” “莫乱说。” 儿子仍要去捉蝴蝶。他把儿子的一双手捉牢来。这儿蝴蝶蛮多,在他们头顶上翩翩起舞。儿子于是抬头转来转去,大喊:“这么多人都变了蝴蝶呀。” 他

2、把儿子捉回了家去。 这以后他不大和儿子在一起了。他在外面交了个相好,很漂亮的一个女孩,女孩喜欢他,天天和他在一起。有一回女孩对他说:“我们结婚吧。” 他说:“我舍不得儿子。” 女孩说:“以后我给你生就是。” 他发半晌呆,然后点了一下头。 于是就先和妻子办离婚。办了离婚再收拾东西往外走,儿子拉着他的手,问:“爸爸,你去哪?” 他扯了个谎,说:“出远门。” 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 他不好作声。 这时候有一只蝴蝶飞来了。黑色的,很大。他看见儿子盯着它,一动不动。黑蝴蝶晃来晃去飞走了。 他也走了。 以后他便见不着儿子了。他很想儿子。在他想儿子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便拍着肚皮对他说:“莫慌嘛,我帮你

3、生。” 他想只好这样。 于是就等,等妻子肚子隆起来。可是等呀等,等呀等,妻子并没有给他生儿子,他便愈发地把儿子想得慌。 有一回他再也忍不住,便瞒着妻子去看儿子。但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很费劲打听才找到。 找到那屋时他看见一个孩子,孩子很高了,已无昔日的稚气了。他盯着他看,有些不敢认;但直觉使他相信他就是他儿子。于是他对孩子说:“你认识我吗?” 孩子摇摇头。他叫孩子认真看看他。 孩子认真看了后说:“我不认识你。” 他说:“我是你爸爸呀。” 孩子说:“你不是我爸爸。” 他说:“是你爸爸,我是你爸爸。” 孩子说:“不是,你不是我爸爸。” 他固执地说:“我就是你爸爸。” 孩子不再和他争

4、,跑进里屋去拿了一个小木盒出来,递给他。孩子说:“我爸爸在这里。”他把小木盒打开来。 打开小木盒他眼泪流了出来。 他看见小木盒里有一只蝴蝶。 是只黑蝴蝶,很大。(原载现代作家1990年第9期)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文章开头父亲要孩子“莫捉蝴蝶”“莫乱说”,乃是因为他自己已经移情别恋,有了离家别子的打算,但此时还不能说出。B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他不好作声,体现了此时作为父亲的他虽已下定决心离开家,但内心里还是舍不得儿子。C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说明父亲虽然挂念儿子,但并没有关心孩子的实际行动。 D本文的情节单一集中,时间跨

5、度小,而内涵丰富、韵味深远,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典型特点。E本文的语言多为短句,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像一首意蕴深厚的小诗。13.当他凭直觉认出他儿子时,他儿子为什么一再说“你不是我爸爸”?(4分) 14.文中多处出现“黑蝴蝶”。请根据文本,说说“黑蝴蝶”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12.(5分)A(此时还没有发生家庭问题)D(情节不算单一,时间跨度较大)13.(4分)时间相隔久了,已经认不出父亲了。孩子确信父亲已经死了,否则不会这么久都没来看他。他还记住父亲说过的“人死了都变蝴蝶”的话,确信盒子里的黑蝴蝶那就是他父亲,所以一再说“你不是我爸爸”。(自圆其说即可)14.(6分) “黑蝴蝶”照

6、应题目。开头捉蝴蝶,文中离别时蝴蝶晃来晃去,文末小木盒装蝴蝶,可见蝴蝶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木盒子里的黑蝴蝶,代表死去的父亲,照应前文父亲曾说“蝴蝶是人死了之后变的”的话。黑蝴蝶暗示了抛妻弃子的人的可悲命运,包含作者对这种人的劝诫和警告。也包含着不欺童心、尊重童心的美好愿望。(答出三点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生命的态度朱良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本

7、身并不具有意义,其意义在于隐喻或表现人的某种情感,是浸染着人的情感倾向的物象,成了表现人的感情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的美学和艺术观念中,还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是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生命的态度,它的观照方式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

8、都与我的生命相关。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中国艺术创遣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一是它的体验性,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

9、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二是它的浑金性,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昊历“一带远山衔落日,革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三是它的相互关联的特征,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摘自生命的

10、态度,有删改)6下列对于“生命的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命的态度是要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境界,还世界以生命的本然意义。B生命的态度是回到世界中看世界,不是以世界的控制者和决定者的身份看世界。C以生命的态度看世界,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其目的是去除态度。D生命的态度是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人与外在世界共成一个生命宇宙。7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A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B“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C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

11、生活态度。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B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C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

12、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

13、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7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