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四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4024434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四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四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四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四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四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

2、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

3、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5.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绮q罗 B. 脍 kui炙人口 C. 河朔 s D. 脂zh粉气6. 苏轼到密州后,创作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下面内容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A. 有意识将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B. 主动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C. 改变作品原有的婉约姿态。D. 词风开始由婉约向豪放转变。7. 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与苏轼文学创作关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深厚的儒学传统,促使作者在词作中寄托政治怀抱。B. 密州一带的民风,促使作者减少传统词作体裁中的脂粉气。C. 当地的围猎活动,会发扬婉约词的豪壮风格,拓展词体的疆域。D. 特定的文化环境及氛围促使苏轼自觉

5、由婉约转向豪放。8.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参考答案:5. C 6. A 7. C 8. 开篇提出,苏轼豪放词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举例说明,苏轼因地域変化而出现的创作变化;接着说明密州民风及文化传统特点,进一步论证其对苏轼创作风格改变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地域文化对于苏轼词风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如C项,河朔 sshu。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轼创作的变化,结合提示“到密州”等,结合文本内容“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可知,A项不当。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与苏轼文

6、学创作关系的表述,结合文本内容“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可知,“婉约词”不当。.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行文思路。主要围绕首先,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怎么论述,最后,表达什么愿望或期待等。如本题开篇提出,苏轼豪放词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举例说明,苏轼因地域変化而出现的创作变化,论证其对苏轼创作风格改变的影响。最后,地域文化对于苏轼词风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点睛: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2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苏七块冯骥才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8、。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哎呦哎呦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

9、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着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

10、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选自俗世奇人)【注】格色:北方方言中指特殊,与众不同,多含贬义。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

11、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B. 小说使用了具有天津卫特色的方言,如“嘛”“赛”,将人物表现得有板有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C. 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萌生了敬佩之情。D. “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句话运用传神的动词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5. 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

12、析苏七块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4. D 5. (1)医术奇。侧面写苏七块的医术高超,如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写出了他高超的医术水平。双手塞一双白鸟上下翻飞等。写她速度之快,手法之精,简直让外行人瞠目结舌。(2)外形奇。先写远景“人高袍长”接着近境“红唇皓齿”,最后特写”下巴和一缕山羊须”把一个有个性精神干练的人,活脱脱刻画出来.(3)看病规矩奇,故事交代他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亲疏远近必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

13、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夸张的手法”错误。运用的是传神的动词和比喻的手法。故选D。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

14、寻找这些硬伤。【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出阅读区间,从文中找出表现苏七块奇异的地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整合信息。文本描写苏七块医术“奇”的语段是段,根据文本“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可以看出苏七块“外形奇”“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可以看出苏七块医术奇;根据文

15、本第三段“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由此可以看出,苏七块看病的规矩奇;根据文本第七段“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可以看出,苏七块为人处世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文中重要的故事内容可运用简洁的语言整合文中的信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母 亲 的 来 信苏克拉夫琴科母亲来信了。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