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滨州市尚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4019688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滨州市尚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滨州市尚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滨州市尚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山东省滨州市尚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山东省滨州市尚集中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

2、和伦理道德倾向。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

3、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

4、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

5、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B. “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C. 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D. 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B. 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C. 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D. 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

6、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B. 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C. 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D. 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参考答案:1. D 2. C 3. B【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7、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不意味着“不再言”。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

8、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说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吋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错,原文是“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由此可知第二次引用的目的有二,一是阐释刘勰的“为情造文”说,二是证明其“情”“包含了先秦的志”,照应上文“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的论述。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

9、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错误,选项因果不成立,原文是“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C项,逻辑混乱,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对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确

10、实起了推动作用,但原文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例则是为了以其作品佐证“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的观点,选项则将其曲解为重回“情志统一”的条件,故错;D项,遗漏原文重要信息,原因表述不周全,原文说“宋诗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脱离传统的志与情”意味着不仅脱离了“诗言志”,同时也脱离了“诗缘情”。故选B。【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

11、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共9分)现代诗歌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

12、矛盾的加深,激起了先进分子的觉醒。由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一批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中找到启示和力量。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的大部分诗篇写于1920年。他的创作在飞动和呼啸的抒情形象中传达“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女神的基本精神在于创造于旧的毁坏中寻求新我的诞生。郭沫若笔下自焚的凤凰形象集中地体现了对旧世界的批判与抗争的意识同时又象征着那

13、个创造和追求光明的时代郭沫若还追求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融汇女神中不少作品以新诗的形式表现溶进了现代精神的古老神话传统既与新世纪的抗争意识相通又与中国历史文明特别是“五四”时代精神一致。随著自由体新诗的勃兴新诗体式因不加节制而趋于散漫便转而要求便于吟诵的格律化。新月派的出现顺应了这种潮流。1926年北京晨报创办诗镌由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人主办。随后又创办新月和诗刊。在刊物的发展沿革中培养集合了一批艺术主张相近的诗人新月派即由此得名。这是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的诗人。其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认为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他们创造的新诗格律体不同于自由体的毫无拘

14、束又不是古典诗词那种陈旧的模式而是在自由体新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统一格律要求的格律诗。此派诗人的情调风格都接近英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但反抗精神甚为微弱。 徐志摩是新月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致力于诗体的输入与试验尝试的诗体最多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他的诗语言鲜明色彩清丽具有流动的质感让人觉得世上一切都鲜明灵动。 闻一多是新月派创作和理论全面发展的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死水一诗是他贯彻自己艺术主张的力作以设想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死水是旧中国衰颓的象征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腐败的抗争并以强烈的嘲讽来宣示那未曾绝望的激愤。20年代后期象征派诗风兴起李金发以法国象

15、征主义诗歌为模式试验把西方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引进自己诗中有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他以新奇生涩的形象表现富于异国情调的感伤气氛。同样受到法国象征派影响的戴望舒创作始于20年代中期。他因发表雨巷一诗而被称为“雨巷诗人”。这首诗以悠长的雨巷和带有悲剧色彩的丁香一般的姑娘构成了一种朦胧的理想化气氛以象征来暗示飘忽不定的心态。在这以后戴望舒的诗歌观念有了改变认为诗不应藉重音乐和绘画的长处诗的韵律不在字面而在情绪的抑扬顿挫上。从我的记忆开始由外在字句的节奏变为内在情绪的节奏明显地转向现代诗风。 1932年现代杂志出版在刊物周围聚集了一批诗人被称为“现代派”。其实“现代派”之称只是一种借用他们的作品多数藉重于象征派。只是较之李金发他们的诗风趋于明快舍弃了语言的欧化。他们扬弃了从新月派到象征派的明显局限转为内向性的自我开掘擅长表达人生的忧郁和欣慰以暗喻的手法抒写内心的隐曲。他们敏感地抒发对于城市生活的厌恶展示自我灵魂在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面前的悲哀。 经历了多种风格流派的并存和竞争2030年代之交新诗呈现出空前的丰富与多样。随着历史的前进紧密把握社会现实与提高诗艺这二者的结合已引起更多的人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