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程应由目标决定内容取舍

上传人:lj157****0132 文档编号:253945075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课程应由目标决定内容取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学概论课程应由目标决定内容取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学概论课程应由目标决定内容取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学概论课程应由目标决定内容取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学概论课程应由目标决定内容取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课程应由目标决定内容取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课程应由目标决定内容取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概论课程应由目标决定内容取舍 内容摘要:文学概论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困难。由于“两课”、高校英语及计算机等公共课的大量开设,专业课的课时因而被挤占压缩而变得有限,文学概论课由原来的一学期每周至少六节减到每周四节,教材上的内容,已难以尽行讲授。在这样的状况下要想完成教学目标,就不得不考虑如何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及当下文学实践活动的实际,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 关键词:文学概论 目标 内容 文学概论课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学理论课程,诸如马列文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文学专

2、业课程,比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的基础。它不但要引导学生精确而系统地驾驭肯定的文学的基础学问与基本原理,建立起基本的文学观,为他们正确地相识推断分析评价文学现象奠定理论基础,还要努力培育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并提高他们在文学创作、观赏及评论等多方面的实力。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对理论学问的运用更有特别要求。文学概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困难。由于“两课”、高校英语及计算机等公共课的大量开设,专业课的课时因而被挤占压缩而变得有限,文学概论课由原来的一学期每周至少六节减到每周四节,教材上的内容,已难以尽行讲授。再者,文学概论课是在大一其次学期开设,相关的

3、文学专业课程除中国现代文学是同时开设之外,其他如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都没有开,因此,具有较强概括性、抽象性和思辨色调的文学概论课面对的不仅是生活阅历简洁,而且文学阅读量小、文学学问储备有限、缺乏基本的文学理论修养的大一新生,它的可接受性就受到了来自接受主体方面的限制。在这样的状况下要想完成教学目标,就不得不考虑如何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及当下文学实践活动的实际,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 我们现在运用的文学概论教材是由童庆炳先生主编、高等教化出版社出版的由教化部指定的“面对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以下简称教程)。“教程是一本很有创意,很有深度、很有影响的

4、教材”, “作者在教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范畴经重新谛视筛选后所作的古今对话与现代转换,对西方文学理论特殊是20世纪文论的科学评价及对其合理成分的主动吸纳”,使教程颇有“贯穿古今”、“融会中西”的气概。但是毋庸讳言,这部面对大一新生的教材,过多、过广、过新、过深的内容,加上艰涩、深邃、高度概括抽象的语言表述,无论是老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明显都存在较大困难。事实上,很多学生听课经常感觉是云山雾罩,似懂非懂,更不用说让他们自己看教材,经常听到学生说教程“太难了,许多都看不懂”、“似乎天书一样,不知所云”,这样一来,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的学习也就提不起爱好了。因此,要更好地实现文学概论的教学目标,我们在

5、基本保证理论体系的完备与自足的状况下,应适当对教材内容作必要调整和压缩,着重介绍和解决诸如“文学是什么?”、“文学有何特点?”、“文学的功能有哪些?”、“各类文体的定义及特征”、“怎样观赏和评论作品”等学生必需的基本学问和基本问题。只有运用历史的观点,讲清文学的本质特征,学生才能形成文学意识,在比较中看待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特别地位,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及其有限性,从而形成对待文学活动的科学看法,产生对文学这一特别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的热忱和责任感。当然,受课时的限制,对这些内容的教授,应尽量做到简洁明白,深化浅出,注意好用性。至于被删减下来的内容,可以放在高年级,通过开设中国古代文论

6、、马列文论、西方文论等选修课去介绍。 压缩后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讲清文学的本质特征、作用功能与形态类别之间的逻辑联系,帮学生建立起体系性的文学观念,同时要留意根据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对理论的应用意识。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要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要面对一篇篇类型不同、文体各异、风格多样的生动感人的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艺术美,使其自觉地接受艺术形象潜移默化的教化,陶冶性情”。长期以来,为了满意应试教化的须要,中学语文老师往往将这些蕴含丰富的审美意味的文学作品当作冷冰冰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处理,这样就使中学语文的教

7、学变成了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的教学。即使是将课文当作文学作品来分析,也是重视功利性,而轻视审美性。老师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时,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政治教化规约,往往是在复述课文的内容后,再套用一个几乎适用于全部作品的句式,即作品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揭示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批判了什么。例如,祝愿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受,揭示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变色龙通过刻画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的丑恶形象,反映了沙俄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无情地揭露和辛辣地嘲讽了沙俄的专制统治。这样,生动的文学作品就变成了空洞抽象的概念,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和意味荡然无存。而对于作品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往往也是附

8、带地概括说明,如语言美丽、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描写生动、刻画细腻等,仍是陈词滥调,毫无新意。总之,在课堂上,老师成了肢解文学作品的工具,学生成为接受现成结论的容器。“由于中学应试教化的消极影响,中学生往往难以受到完备的正值的文学审美教化;社会传播媒介的改变,影视音像艺术的强劲发展,青少年课余受到美丽的文学文本的熏陶的机会明显削减。”学生原有的感受力、领悟力就在这种长期模式化、机械化的教化中,在大众文化、影像艺术的影响下,变得日益迟钝以至丢失。这种状况至今仍旧存在。要变更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使中学语文教学不再热衷于划分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而是真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奇妙的艺术世界,对作品

9、进行真实的感受,做出详细深刻的体会和领悟,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意,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达到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实力的目的,让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胜任中学的这种人文的而不是工具的语文教学,就须要在文学概论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但要致力于使学生驾驭文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的学问,而且还要让学生更详细、更深化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类型、文体、层次、叙事、抒情、风格等等,并进而具有较强的鉴赏分析作品的实力。这样,文学概论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的消费与接受”这两编,就成了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内容,所用的课时与精力也就相应的要多一些。 文学理论产生于生动、鲜活的文学实践,是对文学实践的

10、发觉、探究、分析和总结的结果。相对层出不穷的新的文学现象,理论总是显得滞后。因此,针对当下文学实践和各种文学现象,不能因为教材没有涉及,我们就不予理睬。相反,我们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大胆引入补充新的内容,让学生对当下文学的特点、作用及发展演化趋势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有所相识,培育学生关注文学现实的意识和分析解决详细问题的实力。在一个消费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学活动的休闲化、嬉戏化的目的日益凸显,文学的深度、意义越来越不被重视,传统的纸质的面对语言符号而进行的深思默想式的文学阅读渐渐被遮天蔽日的电子网络传媒所带来的视听感官的享受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些文学问题,如什么是纯文学?什么是通俗文

11、学?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高雅的纯文学日益边缘化?而肤浅的通俗文学却火爆异样?社会生活是如何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改变?网络文学有何特征?它与传统的纸质文学有何异同?等等。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探讨,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在学习了文学理论之后,不只是驾驭了一些关于文学的原理和规律,而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相识和理解现实的文学状况,解决眼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联系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运用理论学问寻求问题的答案,对新的文学现象做出说明,能够将死的学问变成活的学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主体与对象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这样的教学,不只是方式的改革,而是真正激活了作为文化遗产和思想成果的文学理论,让其通过有感受力的接受主体进入文学实践活动中,既得到检验,又获得新生,而学习主体也在这样的活动中向着创建主体成长这正是文学理论教学的最高目标。 姜岚,海南师范高校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教学与探讨。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