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文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53943578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文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绵阳市文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绵阳市文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文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绵阳市文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绵阳市文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洗涤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A浓氨水 B盐酸溶液 C稀硝酸溶液 D烧碱溶液参考答案:C2. 把pH=3的H2SO4溶液和pH=10的NaOH溶液混合,两者恰好中和,则两种溶液的体积比是( )A10:1 B 1:100 C1:10 D 1:2参考答案:C略3. 已知CsCl晶体的密度为,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相邻的两个的核间距为a cm,如图所示,则CsCl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表示为 A B C D参考答

2、案:A4. 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B溶液中一定含Cu2+ C溶液中一定含Fe2 D剩余固体中一定含铜参考答案:B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键比键电子云重叠程度大,一般比较牢固B两个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最多有一个键C在气体单质中,一定有键,可能有键D. 乙烯分子中有5个键,1个键参考答案:C略6. 化学中常借助图像来表示某种变化过程,下列关于4个图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可表示t时,冰醋酸稀释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B图可表示向一定量盐酸中滴加一定浓度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pH的变化C图可表示向一定

3、量明矾溶液中滴加一定浓度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的变化D图可表示所有的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参考答案:B7. 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量筒量取5.0mL浓硫酸并直接在量筒中稀释B.称量NaOH固体时,将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C.给烧瓶里的液体加热时,垫上石棉网D.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火焰参考答案:C略8. 下列各组中的反应,不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A甲烷和氯气光照制四氯化碳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B实验室由乙醇制乙烯乙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溴乙烷制乙醇D苯乙烯生成乙基环己烷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参考答案:B9. 按要求写出下列有机物的名称或结构

4、简式: (CH3)2C(C2H5) C(CH3) 2C2H5 2,3,3-三甲基戊烷(写结构简式): _ ;支链只有一个乙基且式量最小的烷烃(写结构简式): 参考答案: 3,3,4,4四甲基 己烷 2,3 二甲基 庚烷 CH3CH(CH3)C(CH3)2CH2CH3;(写结构简式) CH3CH2CH(CH2CH3)2CH2CH3略10. 下列物质中,既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又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醛的是( )ACH3CH2OH BC D参考答案:AB略11. 已知一种c(H)1103 mol/L的酸和一种c(OH)1103 mol/L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A浓的强酸和

5、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参考答案:B略12. 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K+、Cl、NO、S2 K+、Fe2+、I、SO Na+、Cl、NO、SONa+、Ca2+、Cl、HCO K+、Ba2+、Cl、NOA B C D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的溶液,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或碱性溶液,且抑制水的电离。若为酸性溶液,则H+、NO与S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错误;若为碱性溶液,则Fe2+不能大量共存,错误;四种离子在酸性或碱

6、性条件下都能大量共存,且不含水解离子,正确;酸性条件下HCO不能大量共存,错误;四种离子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都能大量共存,且不含水解离子,正确,所以答案选B。考点:考查给定条件的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13.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有关该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氧化和加聚反应B. 该物质分子中最多可以有11个碳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 1 mol该物质最多可与5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D. 1 mol该物质完全氧化最多可消耗13 mol氧气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A含-COOH可发生取代反应,含碳碳双键可发生氧化、加聚反应,A正确;B苯环及双键为平面结构,与苯环

7、直接相连的C原子共面,则最多可以有11个碳原子在同一平面上,B正确;C苯环及双键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1 mol该物质最多可与4 mol 氢气发生加成反应,C错误; D分子中含11个C、12个H、2个O,1 mol该物质完全氧化最多可消耗1mol(11+)13 mol氧气,D正确;答案选C。【名师点晴】该题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烯烃及羧酸性质的考查,注意选项B为解答的难点,解答时注意联系苯和乙烯的结构特点,注意知识的迁移灵活应用,题目难度不大。14. 为了使Na-2CO3溶液中C(Na+)/C(CO32-)的比值变小,可适量加入 AKOH溶液 B. 盐酸 C.

8、NaOH 固体 D. NaOH溶液参考答案:A略15. (双选)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用于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下列操作中会造成所测盐酸浓度偏低的是 ()A所用烧碱已部分潮解B氢氧化钠溶解后未冷却至室温就立即转移入容量瓶并定容C定容后,溶液液面最高点与刻度线处在同一水平面上D盛装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管没有润洗参考答案:BC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是能量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右图两个实验装置是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装置。(1)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是 (填“甲”或“乙”);(2)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3)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

9、检验该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 (4)写出装置甲的反应总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1)乙;(2)Fe 2e- = 2Fe2+ (3) 2Cl- 2e- = Cl2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若变蓝色则为氯气。(4)略略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9分)为测定某卤代烃分子中所含有的卤原子的数目和种类,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量取该卤代烃液体11.4 mL; 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煮沸至液体不分层; 冷却后加入稀硝酸酸化; 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沉淀完全; 过滤,洗涤沉淀并干燥; 称取干燥后的沉淀的质量。回答下列问题:(1)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2)加入过量硝酸银溶液的目的是_(3

10、)若加入硝酸银溶液时产生的沉淀为浅黄色,则此卤代烃中的卤原子是_参考答案: (1)促进卤代烃水解;(2)使卤离子沉淀完全才能准确计算卤原子数目;(3)溴原子(或Br)。18. (12分) 能源短缺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1)工业上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反应合成甲醇:反应I: CO(g) 2H2(g) CH3OH(g) H1反应II: CO2(g) 3H2(g) CH3OH(g) + H2O(g) H2 上述反应符合“原子经济”原则的是 (填“I”或“”)。 下表所列数据是反应I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温度250300350K2041来

11、02700012由表中数据判断H1 0 (填“”、“”或“”)。 (2)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2CH3OH(l) 3O2(g) 2CO2(g) 4H2O(g) H 12756 kJmol 2CO (g)+ O2(g) 2CO2(g) H 5660 kJmol H2O(g) H2O(l) H 440 kJmol请计算1 mol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1 mol CO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 (3)利用甲醇燃料电池设计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写出b极的电极反应式 。参考答案:略略19. A、B、X、Y和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其中A与Y同主族,X与Z同主族,A与B、A与X均可形成10个电子的化合物:B与Z

12、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2:3,常见化合物Y2X2与水反应生成X的单质,其溶液可使酚酞试液变红。请回答下列问题:(1)Z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X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B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图 。(2)A与Y可形成离子晶体的化合物,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该化合物与A2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化合物Y2X2属于 化合物(“离子”或“共价”),其中含有化学键的类型是 。(4)B与X可形成三原子化合物,构成该化合物晶体的粒子是 。粒子间的作用力是 。(5)A与X,A与Z均能形成18个电子的极性分子化合物,此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是 和 。参考答案:(1) , (2) ,NaH+H2O=NaOH+H2(3)离子化合物 , 离子键、共价键 (4)分子(或CO2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