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

上传人:lj157****0132 文档编号:253942110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 摘要: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寓言化追求始终存在,主要表现为通过寓言模式的建立来显示潜藏于民族内部的集体主义阅历,基于描绘最具民族意义的局部意象来求得对民族过去和将来发展的整体把握。基于此,依据詹姆逊文学寓言观,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寓言化创作的谛视以及对民族寓言背后所折射的民族叙事方式的分析,探讨现代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寓言手段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詹姆逊;民族寓言;集体阅历;文学创作;文化意象 一、民族文学的历史寓言方式与民族语言符号爱护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历史寓言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寓言手段,不行避开地涉及到了少数民族语言符号与历史的关系,詹姆逊文

2、学寓言思想指出:民族语言符号是文本意识形态的显现,1无论历史叙事宏大与否,民族语言的表现形式都是稳定的,而历史的寓言化便是出现在这些稳定的民族语言结构之中。以土家族历史小说最终的巫歌为例,文中的第一条线索是明写土家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民族历史变迁,其次条暗线刻画土家族人的精神与灵魂发展历程,两条线索一明一暗须要相互协作,暗线怎么协作明线呢,即是通过寓言的方式。在最终的巫歌中作者以一头白虎的命运为叙述对象,讲解并描述白虎对后裔的庇护,与巨岩中象征灾难和潜在危害的孽龙作战,白虎身上的兽性和神性隐喻了土家族祖先从混沌不开化的原始力气中跳脱出来,征战杀伐、生离死别,最终建立山地文明的历史命运,这种隐射、

3、暗喻交织的双线索历史叙事法正是少数民族历史寓言的标记,其中以少数民族礼仪仪式和巫文朗诵为代表的语言符号系统不断强化着民族身份、民族记忆以及文化认同,而在当今社会此类少数民族语言符号特质正在消亡,甚至已经消亡,避开这种符号特质消亡的有效手段便是借助产生于稳定民族语言结构之中的寓言化文本。詹姆逊文学寓言理论认为神话、传闻所代表的专有语言系统在民族口耳相传的层位上处于优先地位,简单造成民族历史叙事的文学体裁被固化,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一种民族语言系统可能被另一个语言系统所取代,但民族历史却并不会出现全然的断层和散佚,2对语言形式的变更可以借助文学载体的革新来突破,从而发展出新的寓言面貌。那么,当代少数

4、民族文学创作面临的崭新文学载体是什么呢,怎样去筛选相宜少数民族历史寓言化创作的文学载体?以少数民族历史诗歌的转型为例,中国现代游仙诗和剧诗都是历史叙事的新型体裁,但并非都适合少数民族历史寓言方式的转型。首先是游仙诗,现代游仙诗有点类似于早期的乌托邦,但从渲染返璞归真的原始情怀变为强调对现实的超脱志向,然而运用现代语言系统借古喻今的可能性要参考文体特征、精神内涵是否具有少数民族整体社会生活的相通性,詹姆逊将文学寓言定位于从不同层面和广度显现集体性阅历,3从这一角度来看游仙诗体裁更适合少数民族寻根文学而不是历史寓言,剧诗体裁反而展示出了自身的优势。张松如、苏国荣等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家将剧诗归位为中国

5、传统戏曲,4简而言之即是戏剧装进了诗的词句之中,而少数民族历史叙事中最常见的便是以神话剧情为主线的英雄史诗,剧诗与少数民族神话、传闻有着良好的姻盟关系,而从思想内涵来看,剧诗的戏剧主旨集中表现为载道意识,有利于反映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塑造与神话故事演绎的信仰系统,促使民族寓言超越个体意识上升为历史集体意义的大群体叙述观。詹姆逊文学寓言思想将民族寓言文本划分为三个层面:直译的文本指涉、道德的心理解读以及寓言的阐释符码,5其中直译的文本指涉和道德的心理解读都是随着时代价值的转变而改变的,但民族寓言的阐释途径却是防卫式的模式,少数民族历史叙事要从现代实践中去挖掘那些逝去却有时代启迪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为了

6、保卫传统而存在,詹姆逊文学寓言观不激励回来民族寓言的古老形态,提倡把民族历史看作是我们须要颠覆的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活跃因素,6例如,莫言生死疲惫通过动物变形来打破历史的线性压制,文中以驴变牛、猪变狗的戏谑刻画隐射荒诞的民族历史转折点。透露着一种簇新时代含义的世界文学观念。7 二、民族文学的文化寓言方式与民族文化内涵拓展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寓言方式是借助寓言的张力去引申和发展民族文化内涵。寓言是一种表达性的力气,可以表达一些只可意会不行言传的文化意蕴,对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因素存在语音、字、词、句、语法、故事、场景、形象等各个层面,寓言的突出功能在于推动叙述行为和叙述过程最终形成一个整

7、体性的文化意象。例如神农架位于鄂西北与川陕接界处,8神龙文化始终是当地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彝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玛庵梦中的九头鸟蛤蟆龙棺材兽野人等奇异、诡秘的原始文化想象假如被单独呈现,并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神龙架山区建立对应关系,好比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文学中虚拟元素所代表的另一个世界要与现实生活中的这一个世界融合贯穿,彝族小说玛庵梦以玛庵山上的氏族首领奥博申申横跨阴阳两界的战斗经验来示意以人为中心的物质循环状态,立足于对彝族真实地理空间的勘探来复活久远的神龙文化,其时间的寓言性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詹姆逊文学寓言观反复论述了这种运用时间两端相接来反映民族文化本质的寓

8、言方式,指出时间的相互对立和依存为寓言供应了广袤的空间,同时民族寓言表达的现代逆境在于假如时间距离感消逝,那么便很难从时间距离中抽取自足的文化意象,因此现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假如能凭借魔幻现实主义以外的题材去构建民族文化的寓言文本是突破时间逆境的出口。例如绝地逢生讲解并描述了云贵高原乌蒙山脉中一群少数民族村民居住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绝地,9这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绝地明显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生态文化意象,至于他们为什么会诞生在那里,这个无望之地如何会诞生一座村庄,小说并没有去交代,没有过去的时间,作家只告知读者,人们要往外搬迁,整个小说的时间状态都是当下的时间状态,解决向哪里搬迁、如何搬迁的生存难题,但绝

9、地的生态文化意象以及对这种生态文化的无边想象却始终凌驾在搬迁之上,叙述者叙述着现在时间中发生的事情,读者却想象着过去时间的景象,绝地寓言的高度概括性促使作者的生态文化叙述充溢对世界生命无常的象征意味,小说中的人们越是坚韧抗争,绝地的意象魔咒就更加深刻、沉重,即使最终人们最终走进城市完成了自救,也没有化解绝地随时可能再现的危机感,自然意象系统、人物意象系统之间的张力关系成就了该篇的生态文化寓言主题。可见,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寓言形象与时间休戚相关,但却可以运用脱离时间的方式去表现时间,这便是詹姆逊文学寓言观所强调的生疏化戏剧张力的重要性,少数民族惯常运用生疏化来创建一种强悍有力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在

10、场与不在场都无关紧要,因为被寓言化的形象让人们想起的不是形象本身而是触动人们心灵记忆的真实感受,它时时刻刻都在场,刺激着读者的感官神经。应用生疏化叙述来引发读者对时间的通感是现代少数民族文化寓言追求的艺术效果,但创作的关键并不在于对生疏化意象的干脆性营造,詹姆逊文学寓言观认为,文化意象的寓言化冲击仅仅发生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之中,是它们之间的距离带来了生疏化效果,而不是现实本身就存在一个生疏化意象。例如豹子最终的舞蹈中,斧头回忆森林火灾时形容天空通红,烈焰腾空,烧得星星砰砰下坠,精美绝伦,有几一百零一只豹子跳了崖,10这种生疏化意象带给读者的精神刺激是来自场面的壮美(本体)吗?不是,是对豹子

11、跳崖这一模糊物象的省略,真正的喻体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之中。 三、民族文学的伦理寓言方式与民族价值观传播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作家主体身兼学问分子与族群发言人的双重身份,这使少数民族文学的伦理表达交织着身份认同的冲突感,詹姆逊文学寓言观指出:在民族规范之内,作家须要的是扩张’,但在民族规范之外,作家须要的则是根’,11以现代性为基础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面对的是世界文化、资本、政治以及宗教的全球一体化背景,他们有对民族将来的焦虑,也有对民族迷人的古老传统的担忧,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伦理寓言创作急迫地呈现出新旧伦理互动的力气交锋。例如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西藏,系在皮绳扣

12、上的魂风马之耀都是以寓言的方式描绘藏族传统伦理生活,运用了大量的先锋技巧,显示作家受到西方文学思潮的巨大影响,但从文学内容上看却充溢了外部人的窥视视角,在扎西达娃的小说中总是存在着一个强悍的闯入者形象,热衷于让闯入者们打破藏区的宁静和平和,这种寓言现代文明冲击的闯入者意象是少数民族文学适应全球多元文化格局的必定产物,正如詹姆逊所言:民族寓言的现代化之路表现且必定表现为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地区的情感文化流变,12可以预见将来少数民族文学的伦理寓言手段只能实行跨民族的谛视方式来完成,区分在于作家实现自身与家园的联系是通过流淌的混合身份认同,还是站在一个地方就代表一个地方的单一化民族身份认同。对此

13、,单一化的民族身份认同已无法适应少数民族伦理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少数民族集体文化意识的想象的共同体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裂变,八十年头的少数民族小说创作致力于描写民族起源、家乡、母语与信仰之间的多边关系,在九十年头的少数民族小说中作家则不停地说明着失去家乡和失去母语的民族生存状态,而当代少数民族伦理文化的流散视角已形成,基本看不到血缘在族群关系确认中的地位,早期作品中的浓郁民族特色正被不断淡化,对主要人物的塑造表现出民族身份的含混性,这反而意味着民族伦理的寓言化方式将越来越重要。詹姆逊文学寓言观在对民族伦理身份认同的阐释中提到了模糊二字,民族身份本身的模糊化表现为不刻意描绘人物身份的民族性特征,而是通

14、过寓言化的方式来间接传递。例如我国闻名少数民族作家老舍的文化特性中流露出显明的满汉混合意象,龙须沟中的程疯子,无论是从服饰装扮、语言风格还是饮食习惯都已看不出该人物的满族身份,作者只淡淡地叙述他在谋生技能上一无所长,在社会交际中屡屡碰壁,将笔墨都花在程疯子的疯上,详尽地描写他见人就作揖,多礼得让人厌烦,他真的疯了吗?那是这个人物在所处伦理文化关系中表现出的不合时宜,这种独特的身份寓言方式呈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伦理交互现象。詹姆逊文学寓言思想认为民族身份建构存在两种文本,一种是写实的文本,另一种是写虚的文本,写实的文本指向单一化民族身份认同,而写虚的文本则在于创建自己的他者,龙须沟中的程

15、疯子便是自己的他者,是他在其他族群中的他的形象。可见,少数民族伦理寓言化创作并不是为了建立民族身份的对应关系,反而充溢了作家对待民族历史和现实、虚构和纪实、文学性与社会性的对立视野,民族身份显现在价值推断与自身定位的两难局面中,当前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城乡文化冲突、阶层分化、文化隔膜都包含着这一寓言逻辑,但文学创作对它们的表达却并不是简洁的呈现二元对立的叙述框架,詹姆逊文学寓言观给出了写虚文本的寓言定义,即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言外之意’的妙境。13例如云彩擦过悬崖中吴三桂作为来自蛮荒神农山区的唯一外来者,他在大城市的生活状态很少表现出倔强或抗拒,更多的是应对异质环境时的柔韧敏捷,但作家却偏偏数次写他做梦梦见有一个油锯在割锯他的身体,将他剁成三截的噩梦,以高度抽象的梦境间接地隐喻了主子翁在异质环境中的身份认同焦虑。 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