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53941800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永远的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

2、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

3、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

4、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

5、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虽已被人称为“教

6、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B.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别时,学生们三鞠躬,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既是帮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心之言。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7、。答:( )(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4)文章结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8分)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1)B、D(B “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错;D没有“心理描写”)(答对一个选项给2分,两个都答对给5分)(2)(6分)(以下3点,每写出一点给2分)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学

8、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3)(6分)(以下5点,写出3点即可给满分)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是一个纯正的学者;陈寅恪治学严谨,在教学中勤勉认真,堪称学生的楷模;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对友朋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4)(8分)(以下4点,每写出1点给2分)陈寅恪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

9、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表现出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追忆高士其杨健 “水,什么水?是湖水。静静的,平平的,明净如镜,树影蹲在那儿;白天为太阳哥拂尘,晚上给月亮姐洗面;没有船儿去搅它,没有风儿去动它,绝不起波纹。”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阅读这些几十年前写就的文字,就像阅读一段传奇。传播科学的篇章千千万万,但像这样清新活泼、童趣盎然的,并不多见。创作科普名篇的大家为数不少,但像他那样躺在轮椅上60年如一日、著述有数百万字、影响好几代

10、人的作家,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数。他叫高士其,2009年11月1日,是他l00岁诞辰。 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惊人的毅力而震撼。192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的高士其因参与某项实验不幸感染甲型脑炎。从此,他的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笔,说话能力也逐渐减退,听力也很微弱。但身残志坚的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涉猎科普写作,在其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别具一格的科学小品文。 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高超的笔法所打动。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是高士其一生的目标。 他的作品立意深远而文辞浅显,小学生都可以读懂;大量拟人化的比喻、口语化的叙述,开科普

11、创作之一代新风;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等名篇佳作,成为世界科普文库中的经典。 我们追忆高士其,也为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而忧虑。尽管舆论反复强调,科学普及是科学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不少有识之士反复呼吁,“请科学家为21世纪写科普书”;尽管有关部门设立基金,鼓励原创性的科普作品,但近年来真正有影响力的科普佳作,仍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太大,很少有闲暇进行科普创作;另一方面恐怕是不少理工科研究人员的人文素养还有差距,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还被以为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雕虫小技,没有真正确立起自己在科技界应有的地位。 “天在变化,天空

12、变成了天体,天体变成了天空;天空就是疏散的天体,天体就是密集的天空;像乡村是疏散的城市,城市是密集的乡村;像蒸汽是疏散的水点,水点是密集的蒸汽。”在高士其的这些诗句中,我们读到了很深的哲理-没有天体,就无所谓天空;没有乡村,也就无所谓城市;离开普及,科学技术势将难以为继。 我们追忆高士其,传续前人积累的财富;我们追随高士其,播种后代精神的食粮。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阅读高士其的作品,就像阅读一段传奇;因为像他的作品这样清新活泼、童趣盎然的科普作品,已经没有了。 B“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

13、者所喜闻乐见”这句话中“庄重的礼服”比喻科学知识看似高深难懂的表面和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接受的外在形式。 C1928年,高士其感染甲型脑炎,从此,他的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笔,说话能力逐渐减退,听力也很微弱;但躺在轮椅上的他60年如一日,创作了l00多篇科普名篇。 D高士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立下了目标:把自己的知识页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在这一目标的激励下,他创作了大量别具一格的科普作品。 E在高士其100岁涎辰的时候,作者追忆他,为他惊人的毅力而震撼,为他高超的笔法所打动,也为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而忧虑。15.文章两次引用了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你从这两次引用中可以看出高士其的科普作品有什么

14、特点?(6分)16.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追忆高士其”,但文章的第一段为什么又提到传播科学的篇章千千万万、创作科普名篇的大家为数不少的现象?(6分)17.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及原因:(4分)参考答案:五、14. BEA文中是“并不多见”,不是“已经没有了”;C.创作了100多篇科普名篇”D.“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立下了目标”于文无据。15.【答案示例】 清新活泼、童趣盎然,让读者乐读、爱读;立意深远而言辞浅显,小学生都可以读懂;大量拟人化的比喻、口语化的叙述,开科普创作之一代新风。(一层2分)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原文有多处信息,答题时要注意

15、两个方面:一是要联系全文,对有效信息综合考虑;二是要对有关信息作简要的概括,使答案简洁、完整。 16.【答案示例】 这是运用了反衬手法。作者以科普文章的数量之多和创作科普文章的大家之多,来反衬高士其本人及其作品的特殊;他本人身残志坚,他的作品通俗易懂并成为世界科普文库中的经典。(一点3分)【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用其他相反或相时的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映对,即反村。答题时既要把写作手法点出来,也要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这样答案才完整。17.【答案示例】 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尽管舆沦、有识之士、有关部门都很重视和鼓勋科普创作,近年来真正有影响力的科普佳作,仍不多见。(2分)原因: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太大,没有闲暇进行科普创作;不少科研人员的人文素养不足以创作出科普佳作;科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还被认为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2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回答本题时不能脱离文本,可以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梳理、提取及归纳。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来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解析】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