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清小说笔记

上传人:lm152****8155 文档编号:253879215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清小说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清小说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清小说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清小说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清小说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清小说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清小说笔记(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清小说笔记 第八编 明代文学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旺盛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打算,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终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 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旺盛 2)市民队伍扩大、困难化,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 3)审美趣味的改变雅文学和俗文学的融合和双向流淌 4)出版、书肆等硬条件的成熟 三,王学左派的兴起 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逝,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 2)禅

2、宗思想的影响 3)时代的呼喊,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 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1)对情、欲的确定成为潮流 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 3)冲破旧有藩篱产生了一些主动影响,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相识的深化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详细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词海)。 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变迁包括: A、小说创作状况的历史演化 B、小说观念的历史演化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六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先秦、汉代) (一)创作:没有现代意义的小说创作 1、神话、传闻、寓言:生动的

3、故事性丰富的形象浪漫主义讽刺性对后世小说创作供应了的艺术积累与素材。 2、史传文学: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A、叙事艺术(斗争描写、政治斗争等); B、描写艺术(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环境); C、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记传体)在冲突冲突中塑造人物、环境烘托、性格对比等; 2、杂记、笔记: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言短篇小说的先导。 (二)观念: 1、先秦时期没有文体意义小说观念,所谓小说是指肤浅琐屑的言论: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 2、汉代的小说是指叙议结合或叙述性文体: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治国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

4、“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二、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 (一)创作: 雏形态态的文言短篇小说:均为小说集,篇数众多,内容丰富。 1、志人小说(轶事小说)采集名士轶闻: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 2、志怪小说记述鬼怪趣事: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陶潜搜神后记; 特点:1、简短但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三王墓;2、以典型事务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世说新语 ;3、语言精炼; 但是:1、过于简短丛残小语、缺乏精细描写。 2、“实录”式创作、艺术虚构缺乏。 (二)观念 小说文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但仍非现代美学意义的小说概念: 1、殷云(南朝梁人)小说以作正史所余材料汇合为一书野史、笔

5、记以小说为史,未能区分以记实为原则的史学著作与以虚构为创作原则的文学著作之间的差异。 2、文体不纯:笑话、无情节人或事的记录也列在其中。 三、成熟阶段(唐代) (一)创作 唐传奇:成熟的文言小说。 1、初盛唐发端: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族下加鸟)游仙窟; 2、中唐兴盛: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等; 3、晚唐多作品集:裴鉶传奇、牛僧孺玄怪录; (二)特点: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爱情婚姻士人心路神仙奇遇豪侠壮举 2、文体自觉(无其名而有其实)、艺术超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

6、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A、叙述宛转、描写细腻、文辞华艳; B、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结构完整; C、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特性分明; D、诗话结合、韵散相间、文备众体。 但:1、文言与生活语言不一样,限制了对生活的精细表现(所写依旧多文人生活);2、短篇容量的有限性,生活表现力的有限;3、史的影响、史家笔法 四、转变阶段(宋元) (一)创作 白话小说的产生开拓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广袤天地 1、说唱艺术(说话)话本:说话的底本(鲁迅)或:用说话方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2、宋元说话的“四家”: (1)小说(银字儿)短篇现实故事:京本通俗小说清平

7、山堂话本; (2)说经:与宗教有关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3)讲史:一朝一代兴亡故事:全像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平话三国志平话); (4)说铁骑儿:武侠、斗争故事大宋宣和遗事等。一说合生 (二)观念; 小说概念:a、说话的一种;b、泛指白话小说均为文体意义小说名实相符、但仍有自贬意识。 (三)宋元话本的特点: 1、小说意识的自觉引导小说创作渐渐迈向纯文学领域; 2、内容丰富多彩自如的表现生活实力; 3、人物形象塑造:数量众多三教九流市民形象情节、环境、人物的更好结合特性显明; 4、剧烈的消遣性需求引发的艺术特色:A、情节曲折、悬念重重;B、描写细腻、生动传神;C、语言生动

8、、通俗晓畅,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历史性飞跃、古代文学与文化由雅趋俗的改变)。 5、长篇章回小说的的形成。 五、兴盛阶段(明、清中期) 数量众多,体裁多样,流派纷呈,继承传统,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1、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等; 2、在“说铁骑儿”“扑刀赶棒”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说唐”、“说岳”、“说杨”等系列; 3、在讲经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等; 4、在“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人(世)情小说; 5、在“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社会批判小说; 6、干脆

9、整理、编辑、仿照“小说”话本而形成的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 7、在传统的文言短篇小说的基础上形成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文言短篇小说。 六、衰落阶段(晚清) 上述小说各流派全面衰落;各流派均呈末流状态。 1、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荡寇志、儿女英雄传等;思想上的正统化;艺术上的世井消遣化。 2、人情小说的全面衰落与变异:品花宝鉴、花月痕等。 参考书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一、 章回小说的特征: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 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

10、到文人独立撰写; 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予到面对现实人生; 表现题材从着眼斗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 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 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淌到网状的交叉; 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明人对文学特性相识的深化: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2)清楚相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3)起先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4)更加注意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 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爱好型、主见型、政治型三种。

11、 2)明代的文学指责界可以说是“丹铅横飞,旗纛竿立”。 3)这些文人集团之间的论争有着显明的特色:有明确的文学主见,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主见的一样;不论是强调复古还是反复古,主观上都有比较剧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使文学创作达到自己志向的状态。 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旺盛 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宋元说话之首的讲史,鲁迅谓讲史的特点“是讲历史上的事情,及名人传记等;就是后来历史小说的起源”,历史演义小说一般以史书为基本依据,杂采野史笔记、传闻轶闻,以编年为序,润饰创建,以敷演一朝一代兴衰存亡之故事、呈现各色历史人物之风貌。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章回小说的

12、开山之作,也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过程、版本 一、作者: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山东东平)或谓“太原人”,流寓杭州: A、生卒年元末明初(约13151385之间); B、下层文人、通俗文学家;(有称其为施耐庵门人之说、有谓其乃“有志图王者”等各种传闻,均不足信。) C、创作: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明田汝成西湖巡游志余说他“编撰小说数十种”; 戏曲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还有“集体创作说”、“蒋大器 说”(张国光)、“南方说书艺人集体创作说”(张志和)等,但应者寥寥。 二、三国演

13、义的成书过程 A、历史著作:晋陈寿三国志史料充溢、南朝宋裴松之注补充史料、加以传闻(近年有认为综合采纳多种史书之说); B、魏晋笔记:语林世说新语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初步文学化;拥刘反曹倾向初步显现; C、唐诗宋词吟咏、慨叹;诸葛亮等人物进一步志向化、深化人心; D、元代“三国戏”(60多种)三国故事的进一步文学化、市井色调; E、唐宋元说话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痴。”)、苏轼东坡志林:“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说三分”、话本三国志平话(元至治年间刊)三国故事的系统化、小说化; F、

14、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该(概)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论者所言不一:有“宋代乃至以前”、“元代中后期”、“元末”、“明初”、“明中叶”五种说法,除第一种外,均有不少响应者。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种,清代刊本余种。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困难,都堪称古代小说之最。 1、现存最早版本:一般认为:弘治甲寅(1494年)庸愚子(蒋大器)序、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则前有七言单句小标题。李卓吾先生指责三国志并为120回,回前有双句回目。 2、今存嘉靖天启刊本中有所谓书名为三国志传者近来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三国演义最早版本(中有关羽次子关索故事)。 3、三国演义最通行版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志演义。毛氏父子对三国志演义除了对其主题、人物形象、情节构造、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全面评析外,还对作品进行多方面的改造与加工,鲁迅将其概括为“改”“增”“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理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消退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尽管对该本评价凹凸不一,但首先毛氏父子的评点表现了较丰富小说理论,同时,其对作品诸方面的改造亦不乏精当之处,故流行甚广。 其次节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 众说纷纭必需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