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清原自治县湾甸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874476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自治县湾甸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自治县湾甸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自治县湾甸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抚顺市清原自治县湾甸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抚顺市清原自治县湾甸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游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翟力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人有恒言曰:“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学之益在于体验,人世间有些知识,有些情感,有些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游学的必要性就在于此,游学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感悟人生,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孔子死后,

2、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进行整理,编成论语,传诵至今。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到处寻访古迹,采集传说,行迹所至,殆遍宇内。壮阔的游记,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其实不仅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东方,并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的开辟,同时

3、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在加强与欧洲大陆联系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

4、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有些掺入了过多道德规训的内容,偏离了青少年教育以生发和活跃为主的特点。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的游学,可以使学生在天地人的交融之中陶冶人格境界,感受天地的大气象,这也是对城市生活和现代性思维的必要补充。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5、,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其实就是一种游学,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游学成果的结晶。B. 马可波罗游记令欧洲人对东方充满了向往,引发了英国上层社会的游学热潮。C. 日本采用国家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费用的方式是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的最佳模式。D. 目前游学传统虽已回归,但掺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和道德规训的内容,不值得提倡。1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指出了游学的本质是贵在体验,游学就是实现“知行合一”。B. 文中举孔子、司马迁、徐霞客、顾炎武等人的游学事例,论述我国的的学传统由来已久。C. 文章分析了马可?罗在中国游学事例,论述了我国的游学传统

6、对世界游学的重大影响。D. 文意在论证时按时间先后顺序,列举了中外游学的事例,论述了游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对人世间的有些知识、情感和体会是难以感受到的,而游学则可以使人通过亲历其境,进而受益。B. 游学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扩大见闻、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的优势,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C.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发布,为我国中小学把游学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扫清了障碍。D. 在自然界中的游学更能使学生感受天地的大气象,是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有可以弥补城市生活和现代性思维的不足。参考答案:10. A 11. C 12. B【10题详解

7、】试题分析:B项,“引发了英国上层社会的游学热潮”错误,原文并无两者之间有关联的信息;C项,“最佳模式”分析错误,于文无据。D项,“不值得提倡”分析错误,文中有“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的信息。【11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我国的游学传统对世界游学的重大影啊”分析错误,根据段首的信息,应为论证“游学具有重大的作用”。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C项论据的作用分析错误。【12题详解】试题分析

8、:B项,“具有扩大见闻、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的优势”分析错误,这是游学的作用而不是与学校教育相比的优势。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史记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9、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严谨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

10、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

11、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1. 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A. 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 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 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D. 项羽崛起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2.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A. 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

12、描写。B. 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C. 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D. 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 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 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 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参考答案:1. D 2. C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

13、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D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其它选项均属文中信息的正确表述,且都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故选D。点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

14、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A项、B项、D项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项却没有。C项,只是表述众学者质疑项羽死地非乌江。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由文中倒数第2段可知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因“虞姬墓即嗟

15、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文中又有“羽溃围南驰”,即项羽从南向北跑时应该先过阴陵,后至嗟虞墩,最后到东城。故选B。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