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说“长恨歌”中的怀旧意识:长恨歌白居易 【摘要】《长恨歌》作为王安忆在90年头的代表作,通过对"上海故事"详尽繁复的描写,去挖掘上海这座城市被遗忘的精神,王安忆要用这种精神抵制日渐沦丧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在当代社会重建健康的精神信仰 【关键词】长恨歌 怀旧 信仰重建 新时期作家群中,王安忆无疑是最具有敏锐目光和超前意识的作家之一80年头初,当大多数的知青文学作家还在对文革时期所受到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熬煎进行揭露和控诉时,她的小说《本次列车终点》已经将视角转移到对新生活与新的精神归宿的思索上这一时期历史刚刚起先解冻,思想解放的潮流涌动,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快速发生变更,正是自由主义、特性解放意识蠢蠢欲动之时,她在11015年发表的小说《小鲍庄》,描述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庄里儒家文化传统的残留,试图在传统文化里找寻现代人的思想与艺术之源,表现了对新的主流意识的警惕假如说《小鲍庄》是在乡土中怀旧,那么90年头后,王安忆则将怀旧对象转向了城市 《长恨歌》是王安忆90年头的代表作,讲解并描述了上海弄堂出身的女子王琦瑶的传奇故事,在故事背后,王安忆真刚要表达的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挖掘:“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思想和精神。
尽管历史背景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恨歌》中对50-70年头的历史却作了“虚化”的处理,王安忆好像刻意躲避我们已经熟识的历史,她在琐屑的日常生活的描画中淡化了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使“大跃进”、“三年自然灾难”、“文革”这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社会变迁都只作为背景而存在《长恨歌》始终在大上海的背景下写了王琦瑶的一生,同时也完成了对上海历史的书写,作者把上海这座城市化作女人的心灵,“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性风采的,风里传来的是女用的香水味,橱窗里的陈设,女装比男装多那法国梧桐的树影是女性化的,院子里的夹竹桃丁香花,也是女性的象征梅雨季节潮黏的风,是女人在撒小性子,叽叽哝哝的沪语,也是专供女人说体己话的这城市本身就像是个大女人似的,羽衣霓裳,天空撒金撒银,五彩云是飞上天的女人的衣袂 王琦瑶身上所具备的气质,是上海特性的象征:绚丽到极致归于平淡,俗到极致的大雅从王安忆在上海50-70年头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她对那一时期的上海怀着无比的留恋,那时的男人是绅士的,女人是优雅的,生活是从容的,服饰是讲究的,点心是精致的,纵使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丝毫无法玷染上海的万种风情 到了描写80年头,即王琦瑶的女儿——薇薇的时代,王安忆的笔间却流露出与前不同的心情。
薇薇眼睛里的上海,在王琦瑶看来,已经是走了样的那有轨电车其实最是这城市的心声,如今却没了……江水一年比一年浑浊稠厚,……苏州河就别提了,隔了一站路就嗅得见那气味,可干脆做肥料的上海的弄堂变得更阴沉了,地上裂,墙上也裂了,弄内的电灯,叫淘气孩子砸碎了,阴沟堵了,污水漫流当年细心设计的建筑式样,装饰风格,如今统统谈不上”,这是上海的面貌,而人的面貌呢,“旧和乱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变粗鲁了公路上一下子涌现出来那么多说脏话的人,还有随地吐痰的人……这个城市变得有些暴风急雨似的,原先的优雅一扫而空乘车,买东西,洗澡,理发,都是人挤成一堆,争先恐后的谩骂和斗殴时有发生,这情景简直惊心动魄”; 桂花赤豆粥、松仁糖、蟹粉小笼的精致不再,“西餐馆里西餐也走样走得厉害,奶油是隔夜的,土豆色拉有了馊气中餐馆是靠猪油和味精当家,鲜得你掉眉毛荣华楼的猪油菜饭不是烧烂就是烧焦,乔家栅的汤团不是馅少就是漏馅服装更是惨不忍睹,“西装的跨肩和后背怎么都做不服帖了,领带的衬料是将就的,也是滿街地穿开,却是三合一作面料的淑女们的长发,因不是常常做和焗,于是显得乱纷纷什么好东西都经不得这么滥的,不粗的也要粗了 王安忆将80年头的上海描写成极端粗俗混乱的时代,置于与其前期的对比框架当中,更加突出表现她对旧日的怀念和向往,其意图是很耐人寻味的。
《长恨歌》写于90年头初,正是“市场经济”渐渐取代“思想解放”,成为“改革”主要目标的时期,上海凭借历史、地理优势被托上了弄潮儿的高位,成为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对象,上海不负众望,快速向社会显示了新方向的神威二千多幢高楼拔地而起,四十年没有粉刷过的淮海路被用大理石墙面装潢一新殖民地时代的老店名纷纷重现街头,政府的重要报纸更以醒目的篇幅报道""一百零一乐门""舞厅的重修工程仅仅十年时间,上海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跃而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也取代十年前的海口和十五年前的深圳,成为各地走投无路者和跃跃欲试者寻求生计和财路的首选全国最大的十家私人企业,先后将总部迁入浦东”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急需一种新的,“能在肯定程度上系统地阐释历史、社会现实和将来、生活的意义和趣味”的意识形态来取代原有那一套“文革”式的权威意识形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使人们达成了共识,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里,“现代化”被简洁地诠释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对“现代化”的误读,使得当代社会欲望膨胀,人心浮躁,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一切为经济让路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的主要形容词,美国成为“发展”的最佳榜样,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金融中心是发展的方向,中国放开怀抱接纳全世界,对外开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而极端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瓦解,民众信仰的丢失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之风也乘虚而入,被很多人奉为顶礼膜拜的信条,大众文化日益壮大,并且动摇和腐蚀着当代本已匮乏的精神资源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国社会陷入精神荒芜的危机之中。
在人们沉迷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中自得其乐,踌躇满志时,作为社会中最敏感的一类人,中国的学问分子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也担当了更多的精神苦痛他们原以为从“文革”的话语禁锢中解脱,在言论自由、畅所欲言的年头可以重建中国在斗争和动乱中被荒废的精神信仰,但历史的进程到了这一步,使他们的崇高志向幻灭了以前全部的东西都像梦一样破灭了,以前心里信任的东西现在发觉不行靠了,那我们还能干什么?下一步怎么走?” 是跳入物欲横流的时代大潮中,与环境妥协,放弃信仰,还是继承中国文人的传统精神,知其不行为而为之,逆潮流而上,作“无望的抗拒”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