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元水墨山水看文人画“清”的审美品格: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清”是中国文人画中一个基本的审美品行,“清”这一审美品行表现为用孤洁静谧的意象创建空明灵动的意境,来表达高拔幽远的情思在意象的选择上往往具有静谧、干净、孤独、幽闭的特点;在情思的表达上往往具有高拔幽远的特征;在意境的营造上往往具有空明灵动、萧条淡泊的特色 【关键词】宋元 水墨山水 清 一、“清”是中国水墨山水中的一种基本审美品行 宋元水墨山水中“清”的审美品行在绘画题材上多表现为大量重复运用的意象和母体,有雪景、渔隐、行旅、秋山等;此外,竹、亭、琴等也广泛地分布在山水画之中,这些意象普遍有静谧、干净、孤独、幽闭的特征 “清”的风格在情思上表现为高拔幽远《南田画跋》云:“清如水碧,洁如霜露,轻贱世俗,独立高步,此仲长子昌言也,余谓画亦当时作此想①可见,孤洁静谧的意象是“高人逸士”寓意超凡的载体,雪景、寒林、渔樵、长亭、汀洲……都传达出超脱凡世、远离人间的情感在情思之间,高拔和幽远又有着微妙的差异虽然同是超脱世俗、高拔的旨趣,取其高在人上,睥睨众人,因而画风往往清劲奇峭,是为高拔 孤洁静谧的意象、高拔幽远的情思所氤氲出的正是空明灵动的意境,即空清、空灵。
清代黄钺在《二十四画品》中谈到空灵,空灵之品为:“栩栩欲动,落落不群空兮灵兮,元气氤氲,骨疎神密,外合中分自饶韵致,非关烟云香销炉中,不火而熏鸡鸣桑头,清扬远闻②空灵之中自有一种孤傲清高之气,使之落落不群,“空灵”是“去留无迹”,意指消融笔墨蹊径,无人为痕迹,即如禅家所讲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中国山水画中“清”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意象孤洁静谧、情思高拔幽远、意境空明灵动 二、“清”根源于“淡泊”的审美心胸和隐逸的人生看法 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的理论指的正是这种“淡泊潇洒”的审美心胸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洗去人们心中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就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涤除玄鉴”的其次层含义,是要求人们解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老子》第十六章说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是回到根源观复”就是观照万物的根源、本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心灵保持虚静的状态,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改变及其本源而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涤除玄鉴”理论,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宗白华在《美学漫步》中说:“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宋元文人士大夫崇尚隐逸淡泊的人生看法,这是水墨山水画中“清”格的源泉与根本文人士大夫隐逸的情结、淡泊的情怀,与儒、释、道思想都有深刻的联系儒”是入仕的,但其“穷则独善其身”的主见,未尝不是一种短暂性的淡泊思想禅”把一切都归于内心的省悟,归于心境,可以说是淡泊思想的另一种形式;作为道家思想始祖的老、庄,他们本身就是隐士,在野之人,他们的柔退、“无为”与“法自然”的主见,是更为超脱的淡泊意识中国士大夫多是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出仕为儒,兼以通禅,道为高雅;失仕为道或禅,但时时不忘儒以示忠君各种淡泊思想都是为了求得精神的解脱,很多正直的士大夫学问分子由于厌恶官场倾轧而憧憬高山流水的干净,或者在淡泊心境中思味宇宙人生,或者因民族危亡而避于山野,以寄荒芜淡泊的哀怨 苏轼在《雨夜宿净行院》中写道:“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③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厌于名利、企图超脱的心情,天际流落、孤苦凄凉,他感到了人生的悲伤与空漠,他想逃离这世上的一切是是非非,只有江海无人处才是心灵的归宿 元代是文人画家隐逸之风盛行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期。
元代画家多隐士,这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郑所南、龚开、钱选、赵孟頫等是宋代遗民画家,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也是典型的隐士 吴镇的《渔父词》这样写道:“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④吴镇一生从未做官,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他说,“孤舟小,去无涯,哪个汀州不是家?”⑤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隐逸情结 倪云林出身于隐士之家,他在当世声名远播,与其说是因为他的诗画,不如说是因为他的生存方式他心溶溶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悠游于山水之中,脱迹于凡尘之外,似闲云野鹤般悠闲自如,他的生存方式正如他的诗所言:“身同野飞鹤,心若不系舟 正是上述虚静的心胸、淡泊的性灵、天真烂漫的性情才是“清”的艺术风格的根本正因为艺术家情思的高拔幽远,心灵的淡泊隐逸才能在其作品中自觉运用孤洁静谧的意象创建出空明灵动的意境,艺术风格自然就“清” 注释: ①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行[M].武汉:武汉高校出版社,2022.5:140. ②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类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1012.6:513. ③郎邵君.苏轼和文人写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1015.6:132. ④⑤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探讨[M].合肥:安徽教化出版社,2022.8:141. 参考文献: [1]郎邵君.苏轼和文人写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1015.6. [2]周雨.文人画的审美风格[M].武汉:武汉高校出版社,2022.5.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1015.11. [4]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12.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艺术系 (责任编辑:王敏)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