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丁立梅《采一把艾蒿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50KB
约4页
文档ID:253721796
丁立梅《采一把艾蒿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1/4

丁立梅《采一把艾蒿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丁立梅   ①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   ②“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③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闻起来微苦,一股中药味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平时大抵少有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④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⑤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

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涌进村庄   ⑥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要包粽子吃了大人们这时假设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说,避邪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于是很欢喜   ⑦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⑧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家乡,过端午也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又该粽子飘香了吧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⑨就是这样,故土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⑩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答复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避邪呢,我又补充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假设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   15、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由“端午节带儿子出城采艾蒿”这件事引发了哪些联想?(4分)   16、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描写了艾蒿,他们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7、作者说“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结合文章详细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150字)(7分)   15、联想到①《诗经》中采艾蒿的(或采艾蒿的青年男女)②儿时端午节采艾蒿的乐事或故土的风俗,采艾蒿插艾蒿的乐事)③远在美国的友人发来的邮件(或远方的友人,身在异国他乡,思念端午节充满艾蒿气味的童年)④假设干年后儿子也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孩子采艾蒿评分:4分每个要点1分   16、相同之处: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用意:写出了艾蒿如乡村女儿一样的普通和朴实,把艾蒿比成“婴儿”更表达了作者对艾蒿朴实与纯真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2分)   17、共7分端午节采插艾蒿是一种民俗,流传至今1分)作者会在端午节带着自己的儿子去采艾蒿,作者的朋友远在异国他乡也会在端午节怀想艾蒿的味道,因为他们都有童年采艾的经历3分)艾蒿已经成为故土的记忆,寄托着浓浓的乡情这一习俗定会为人们喜爱并流传下去1分)语言表达(2分)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