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体育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699950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株洲市体育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株洲市体育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株洲市体育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株洲市体育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株洲市体育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7题 (6分,每小题3分)人是生物,要想健康地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随着呼吸、吞咽等生理活动而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后,各种细胞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以为外来的微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体内遗传菌因控制下,构成了生物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组胚、解剖及其他各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

2、衰退的整个过程。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机体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或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的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黏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群结构,菌群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系统,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点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制剂等。不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特别是

3、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起来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生,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6.对正常微生物群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体保持正常微生物群的平衡与稳定是健康的前提。B.正常微生物群可以代谢某些活性物质,形成化学屏障抗拒致病细菌的入侵和伤害。C.正常微生物群可以形成生物膜群结构,刺激皮肤、黏膜,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D.正常微生物群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部分,能间接参与人

4、体疾病的防御。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在体内遗传菌因控制下的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B.正常菌群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会危及健康。C.使用现代化的检查和服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制剂等,严重影响了人体微生态失调。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的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疗病的效果。参考答案:6.D 7.C2.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问题(17分)诗 意 赵丽宏诗意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

5、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丰富而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每时每刻它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荡漾在你的心胸。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诗人可以为春日暖雨中蔓延的新绿谱写诗行,也可以面对秋风中飘舞的金色落叶动情咏唱。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一首诗。我想,例子是永远也举不完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会感受到不同的诗意。而我们所拥有的大自然是何等辽阔多彩。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这种诗意往往比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有人说

6、:“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这种说法,本身就富有诗意,是对人世间美好景象的一种诗意的解释。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如在音乐中翩然作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谊,渴望真诚的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对方的灵魂永远被一堵墙封锁着。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的一次邂逅。目光似乎是不经意的相遇,却毫无阻隔的也看见了对方的心灵。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永远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

7、记忆中却点燃一盏不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的抒发常常如喷泉涌动、瀑布飞泻,它是人类良知的智慧的情不自禁的流露。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的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迸洒出悲戚的热泪,发出哀恸的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几乎无法体会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多么的迷人。

8、现代的喧嚣常常使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枯枝。12结合全文,概括说

9、说诗意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见,诗意存在于哪些地方?(6分)诗意是 诗意存在于 13结合文意,谈谈人怎样才能在孤独中寻求到诗意?(6 分) 14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你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场景?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把它写出来,不超过30个字。(5分)参考答案:12诗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之美,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创造的一种情调。诗意存在于大自然中,人群中,人的情感及孤独之中。(6分)13远离尘嚣,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遐想,用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对生活和人生充满激情和爱。(6分)14翻开书页,就能看见从挂在手杖上的银香炉中,如飞羽般袅袅升起烟雾,仿佛有人拽着你疾走在布拉格魅影丛生的曲折小巷,

10、赶赴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飞跃黑暗诡秘的天使与魔鬼之域,经历史诗般的浴血战争。当羽翼流火的天使俯冲下来,几乎让人惊得像被扼住脖子,无法呼吸(言之成理即可,适当注意语言的艺术性。5分)【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审题,明确题干所问及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概括说说诗意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见,诗意存在于哪些地方”,这里有两个问题,前者是问“诗意”的内涵,应到文中找到解说“诗意”的句子,后者是问其表现,应该找到概括性的句子。审完题后,进入文章,依据题干所问找到答题的区域,最后依据分值进行概括。1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文意,谈谈人怎样

11、才能在孤独中寻求到诗意”,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依据题干中“在孤独中寻求到诗意”这句话,“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答题的区域应在下文,“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当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枯枝”,找到这些内容再来概括即可。【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审题,明确题干所问及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谈谈人怎样才能在孤独中寻求到诗意”,应到文中找到“在孤独中寻求到诗意”的句子,然后分析这句话跟上下文的关系,

12、该句独立成段,多为承上启下句,答题的区域应在后文。审完题后,进入文章,依据题干所问找到答题的区域,最后依据分值进行概括。【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认真审题,因为出题人会在题干中给出一些暗示,比如本题中,“最富有诗意的场景”,场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主要是空间)内发生的一定的任务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相对而言,是人物的行动和生活事件表现剧情内容的具体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横向展示。更简便地说,是指在一个单独的地点拍摄的一组连续的镜头。明确了“场景”的概念,然后再设置具体的意象,最后合成画面。3. 阅

13、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

14、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平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