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湿的想念》阅读理解及答案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53699226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湿的想念》阅读理解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湿湿的想念》阅读理解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湿湿的想念》阅读理解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湿湿的想念》阅读理解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湿湿的想念》阅读理解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湿湿的想念》阅读理解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湿的想念》阅读理解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湿湿的想念阅读理解及答案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比照。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

2、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局部都同水不能别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

3、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承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沉

4、着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安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芒,在爷爷生命中终

5、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释: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xx年高考北京卷的作品阅读试题选用了湿湿的想念。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反映了命题者在文本选择上令人欣喜的审美趣味;命题难易适中,反映了命题者的匠心与善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道颇见命题功力的试题,但从阅卷的情况看来,学生的答题还有诸多缺乏,这当然与学生对阅读的学习、理解有关,也似乎与命题本身有关。有一些

6、零碎的想法,顾不上浅陋与冒昧,以就教于方家。 我猜测,一提到阅读,很多考生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技巧”,而不是真正读懂文章;我甚至疑心有一些考生对阅读试题的揣摩比对文本的分析还要精心,对“审题”比对“审文本”还要投入。结果,阅读考试脱离了“阅读”而只剩下了“考试”,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这里不想就阅读问题作专业的探讨,但我想有两点应该能达成共识:阅读的根本要求是读懂文章,读懂文章的根本标准是读出文章的主旨与文脉。 文章题为“湿湿的想念”,文章的主旨也是“湿湿的想念”。“想念”有两层意思:其一,“爷爷”的“湿湿的想念”,如第11段中“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其二,作者的“湿湿的想念”,

7、如第13段中“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或者说,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作者因爷爷的“湿湿的想念”而产生的“湿湿的想念”。 文章共有13段,文脉清晰。第1段是对爷爷一生的简介;2-5段写自己到湘西之后的所见所思,主要是新旧变迁的感慨;6-10段写沅水对爷爷的影响,第6段引用爷爷的自传说明这种影响,7-10段是作者对这种影响的自己的阐述,该局部为总分关系,第8段写沅水对爷爷的思维品质的影响,第9段写沅水对爷爷的性格的影响,第10段写沅水对爷爷的理想的影响;11-12段写爷爷对沅水充满感情的思念;13段写自己的愿望与思念。 文章的主体内容是6-12段,写沅水对爷爷的影响和爷

8、爷对沅水的思念。如果结合第1段,细分析起来,主体内容共有四层意思:爷爷在沅水边长大;沅水影响了爷爷;爷爷对沅水充满感情因而始终思念;爷爷在作品里表达着这种情感与思念。这四层意思在文中都有明显的表达,且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即:因为在水边长大,所以受沅水影响;因为受沅水影响,所以对沅水充满情感;因为充满情感而将这样的记忆写进自己的作品。 因此,爷爷的“湿湿的想念”就是对沅水的想念,是对沅水深情的想念;简言之,“湿”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沅水”,其二是“泪水”。所谓“湿湿的想念”就是关于“沅水”的想念,就是亲慢“泪水”的想念。 很显然,试题主要围绕主旨与文脉设置,遗憾的是,很多考生没有读懂这样的主旨与文

9、脉,因而失分;有的考生甚至没有阅读要首先读出主旨与文脉的意识,因而答非所问。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以上只是在紧张的阅卷之余,没有经过认真推敲思考的鄙见妄语,见笑于大方之家。完美是一个过程,而不可能是一个结果,命题当然也是如此。白璧微瑕,瑕不掩瑜。衷心感谢命题者付出的心血与探索,也期待着他们在通向完美的路程中继续前行。 1.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侧重描述故土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

10、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土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土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答案】DE 【解析】D项中“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土”的理解不当。本文为沈从文先生去世后所写,第段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可证。E项“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的理解不当。所谓“物是人非”,指景物依旧,人事更改;或自然永恒,人生无常。本文有“物是人非”的因素(如“山水依旧,但爷爷已然逝去”),但谈不上“集中”表达。文章主要表达的是:爷爷对水的深情和对理想的笃定伴随其一生。这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物是人非”。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此题的两个错误选项,第一个

11、没有任何难度,与原文稍作比对即可;第二个对“以偏概全”的错误理解提出较为严格的“精读”要求,对一些不求甚解的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 【解析】从题干锁定的来看,这里的“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第十段中既有与“理想”相照应的信息“美梦”,也有与“文字与画”相照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而“美梦”的详细含义在第十段中提醒得很清晰:“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安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将这些信息整合,便是对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释。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

12、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提问点在第一段,相关点是凭借内容上的关联来确定的。 3.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 【答案】水的外在与内在、泪的客观与主观,将其归纳概括便形成此题的四个要点: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 【解析】题目做出较为明确的提示:“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在文中,“湿”和水有关,也和泪有关(下文有“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和水相关的含义又有两层:一是外在,人事皆发生在水边(第段);二是内在,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第段)。和泪相

13、关的含义亦有两层:一是从客观感受对象上来说,人事有哀乐;二是从爷爷的主观性情上来说,他有着“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尽管这4个要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很难将其分析得如此细致。因此,此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试题,对一般考生而言,能答出三个要点并不容易。 4.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题干的提示意味相当明显“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显然,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度,各具有怎样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