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勤读》课件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63KB
约12页
文档ID:253644807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勤读》课件_第1页
1/12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勤读》课件【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带着下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 2、自学字词,借助解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 重点和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能借助解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提醒课题 1、教师叙述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故事主要内容: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酬劳仆人感到很惊奇,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盼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仆人听了,深为感慨,就把书借给他读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师:像匡衡这样勤学苦读的人有很多,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仍刻苦读书,成就一番事业。

今日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则古文,也是告知我们读书要勤奋 3、出示课题:勤读,生读课题 板书:勤读*学生读课题 4、这个故事出自于哪里?请学生看课后解释① 学生沟通 教师简洁介绍:这则古文选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三国志》是一部文学巨着、史学巨着,它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魏志董遇》就表示这个故事是出自三国中魏国的董遇的说明:学习文言文,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出处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后的解释,对此有所了解,也培育了学生阅读解释的习惯学生可能对于《三国志魏志董遇》不太了解,心存怀疑,教师可以对此作一些简洁的介绍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过几则古文了,知道古文中的语言与我们现在所表达的语言有些不同,想要学好古文,就要先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听课文录音,请学生留意听清录音中句子的停顿,并在书上做好记号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重点指导读好两句句子出示:人有/从学者,遇/不愿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跟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师:这里的“见”为什么要读“xiàn”而不读“jiàn”呢?(由于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

)*开火车读说明:对于文言文中一些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指导朗读,还可以划分节线,以帮忙学生把握语句的停顿课文中还消失了一个通假字,虽然不用解释通假字的概念,但要把正确的读音,以及为什么这样读的缘由简洁地告知学生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指名分句读,齐读 三、自主学习,领悟大意 1、师: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古文,那怎样才能读懂古文的意思呢?教师向大家推举一些方法 出示; ①自读课文,对比解释逐句理解 ②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查找答案 ③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意思,可以适当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④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预备质疑 2、根据自学提纲自读、自学 3、反应沟通 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2)了解课文大意师说译文,学生说相应的古文 同桌按以上形式轮番讲译文与古文说明:运用文白对读的方法,首先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先说白话文翻译,学生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其次还可以强化比照,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熟悉。

同一个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对说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4、研读重点句 师:这则古文中董遇说的两句话成为了名句,其中一句更是千古流传,是哪一句?*出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句子的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悟,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悟 2)教师小结:这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书要多读,要勤读像这类有关学习方法的词语、名言还有许多,你知道吗? 3)出示: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而不厌熟读精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教师领读这些词语与名言出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文中的三余是指哪三余? 2)教师小结:董遇平常就像他告知别人的那样,常常利用“三余”来读书,特别勤奋 3)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有过“苦渴无日”的感觉?你的“余之日”又有哪些? 4)学生创编“三余”读书法背诵这两句话说明:这篇课文在意思的理解上尽可能让学生借助解释或字典自学,但对于一些关键句教师也要进展点拨,赐予必要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特殊对于一些千古名句,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长 1、学生齐读全文,尝试背诵 2、师:同学们通过借助解释,查阅字典等方法自己理解了课文你读了本文,有哪些收获?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总结: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经成为我们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盼望这种美妙的品质在我们身上连续发扬光大 4、积存古人勤读的名句; *出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板书设计: 勤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熟读课文 2、能借助注解和字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意思 4、懂得抓紧“三余”勤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解和字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大致了解课文后再多几遍课文,理解“勤学”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课题 1、讲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悬梁刺股 汉代儒学大师孙敬元从小非常好学,即使到了非常疲乏的时候,也不愿休息有时实在太累了,会不知不觉地睡着,于是他想了个方法,用绳子将头发系在屋梁上,当一打盹低头时,绳子就会扯痛头皮,人便会糊涂,这样他就可以接着再读书了战国时期纵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从小下决心刻苦学习,每当深夜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在大腿刺一下,痛苦使他有了精神可以连续学习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勤学苦读的精神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说说“勤读”的意思 二、诵读课文,理解意思 1、师范读,听清课文朗读 2、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译文和词语意思体会文章的意思 3、指名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出示: 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解释 (2)借助译文 (3)利用字典 (4)请教他人 4、自由预备,请学生逐句翻译文章内容 三、深入体会,理解内容 1、细读全文,对比解释,文中哪些话表达了勤读的方法?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2)当以三余 2、这两句话是在怎样的状况下说的? 第一句:遇不愿教 其次句:苦渴无日 3、理解:遇不愿教、苦渴无日 4、理解: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总结:古人在“冬者、夜者、阴雨者”是不需要劳动的,读书人就利用这些时间读书因此,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四、熟读领悟,背诵古文 1、反复诵读留意形式多样) 2、领悟古文所讲的道理:抓紧“三余”勤读书 3、指导背诵 全文共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 五、拓展 1、联系实际,谈谈读书的体会 2、或者思索:你是怎样挤时间读书的? 3、师补充:勤读,是猎取学问和学问的重要途径学问源于三方面:读书阅文、调查讨论和消化创新好的书本(包括报刊)学问,是前人与他人讨论和才智的结晶,需尽可能地勤读多读限于时间和精力,有的精读,有的粗读,有的选读,依书与文的内容和个人的需要而定勤读,不止眼勤,还需手勤对需保存的文献资料,或归类保存,或剪贴成册,或摘写卡片,以备讨论和写作之用勤读,会使人不断增长学问、开阔眼界、启发思维、提高水平。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古文 2、熟读古文,熟记解释 教学板书: 读书百遍冬岁者之余 抓紧“三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   【篇三】 教学目标: 1、借助解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等词的意思,积存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解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板书:勤读) 3、这就是我们今日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出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范读全文仔细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解释,依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比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沟通 (1)“人有从学者,遇不愿教,而云必领先读百遍者:的人遇:董遇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说见:现消失,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或:有的人回忆“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展比拟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日:一天时:时令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像、守岁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消遣活动,有多余时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