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体诗:沙丘城下寄杜甫

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90KB
约4页
文档ID:253551572
古体诗:沙丘城下寄杜甫_第1页
1/4

古体诗: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诞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唐代: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行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予着我的深情    ⑴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而依据1101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由于此重大考古发觉,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⑵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竟:原委,终究  ⑶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⑷夕:傍晚,日落的时候连:连绵不断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⑸“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鲁、齐:均指山东一带空复情:徒有情意  ⑹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⑺浩荡:广袤、浩大的样子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依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时李白四十五岁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离长安,起先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三十三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会面,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其次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志同道合,密切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

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是中国文学宝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干脆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溢着友情与快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情的珍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起先用许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四周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终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给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事实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缘由。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缘由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逝之后的困难、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心情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行醉”,即没有那个爱好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观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重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辞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如同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白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涯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潇洒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完全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厚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