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白《奔亡道中五首》诗词鉴赏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22KB
约6页
文档ID:253518126
李白《奔亡道中五首》诗词鉴赏_第1页
1/6

李白《奔亡道中五首》诗词鉴赏 奔亡道中五首 唐代:李白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译文 田横曾经逃亡到海岛上,苏武曾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边 如今关塞重重,交通又被战火阻断,真不知哪一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园 辞官而归的崔亭伯如今在什么地方?反正李陵投降自奴匈奴是死在了他乡 海水也和我一样的满面愁容,看那中原之人已换上了胡装 我原来也有鲁仲连谈笑间退敌的良策,无奈所交往的权贵疏远了我 但我心里仍保存一只退敌的箭,总有一天把鲁仲连助齐攻燕的战书放射出去。

中原的沦落,函谷关已成了玉门关;收复无望,不知何年何月我还能从那里进入长安 洛水已经变成了易水,嵩山也已被视作了燕山 人们的面容都带着塞外的风沙,中原人也操着羌胡的语调 现在有的只是申包胥的终日苦痛,哭得两鬓花白也是枉然 湘水淼淼一望无际,青青的声芦叶在整齐地生长 我的思乡之情归到哪里?就在那大江之西、日落的地方 这遥远的行程已不知该奔向何处,也只好先歇马在这嫩绿的草地旁 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那杜鹃鸟的叫声,声声凄苦断人心肠 解释 奔亡:逃亡题下原注:“淮东 田横:战国齐田氏之后秦末,与其兄田愉起兵复齐刘邓火项羽称帝以后,田横率部下五百人逃往海岛后田横羞为汉臣,*岛中,五百人也自尽 亭伯:即崔骃,其字亭伯,东汉时人曾任车骑将窦宪主簿,后让他出任长岑县令,自以为远去,不得意,于是辞官而归故里 李陵:字少卿,与苏武同时代人汉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被困投降,汉朝族灭其家,李陵病死匈奴 短服:此指胡服《梦溪笔谈》:窄袖短衣,长靿靴,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靴,便于涉草 “谈笑”句:言鲁仲连却秦军事。

七贵:泛指把持朝政的贵族潘岳《西征赋》:“窥七贵于汉廷李善注:“七姓谓吕、霍、上官、赵、丁、傅、王也 玉门关:属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关在敦煌县西北函谷,关名,战国时秦置,故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玉关,即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西北小方盘城 洛川:洛水,即今河南黄河支流洛河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发源于易县,南入拒马河洛水,出商州上洛县,经虢州、河南入河 嵩岳:即嵩山燕山:燕山山脉,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口到山海关,东西走向 申包:指申包胥 淼淼:水大貌《广韵》:“淼,大水也 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哀苦,似乎在叫“不如归去”,使客居他乡之人心生凄恻 鉴赏 第一首诗用的是苏武和田横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拘留在匈奴期间受尽熬煎,但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于是匈奴就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田横是齐国君主田氏族人,与从兄田儋、兄田荣一起反秦后来,韩信破齐,田横独立为齐王,归附彭越彭越归汉后,田横就率领其来宾和部属伍佰人逃至海岛后来刘邦先许以封侯安抚田横,未成,就威逼田横归汉。

田横从大局动身,同意去洛阳议事,至洛阳四周三十里处自刎,以头献刘邦,刘邦以王礼葬田横苏武后来归汉了,而李白什么时候能够回归长安呢?这是诗人所困惑的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落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急奔赴长安他奔跑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诗人以苏武、田横自况,表现其不屈的气节 其次首诗这里化用了崔骃(字亭伯)和李陵的故事崔骃为幽州从事时,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通,后来刺王失败了,崔骃被提拔为侍御史后来窦太后临朝,他与窦宪不合,被窦宪排挤,让他“出为长岑长”,他认为太远了,就不去就任这就是李白所说的“亭伯去安在”李陵是汉将,与匈奴战,失败了,投降匈奴李白写这两个人的故事,反映了李白内心的简单性亭伯是躲避的,李陵是投降的李白是想躲避呢,还是想投降?只能留给人们去思索李白这次奔跑的目的地是长安虽然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险,但李白依旧盼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斗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李白在路上也不得不换上胡衣,这正说明白当时形势的严峻。

第三首诗用的是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亦称鲁连,战国时名士,多谋略,善言辩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迟疑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承受其主见,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并据守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峻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都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李白将自己比作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盼望能够为玄宗所用鲁仲连能够成就功业而隐居,而李白呢?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谋略不能被采纳而心中忿忿 第四首诗用的是申包胥的典故从这首诗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据,所以洛阳之水、嵩山犹如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告玄宗抗击叛军,可是此时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险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从永王,是由于想效法申包胥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

第五首诗主要抒发诗人在奔亡途中的迷茫心情前半局部重在描写途中所见的景物,其景语都是情语茫茫湖水、青青芦叶都可以看作是诗人愁绪的反映夕阳就要落入大江对岸的西边了,而诗人的归心还不知在何处,其愁绪不言自明后半局部进一步抒发愁情歇马在春草迷离的路边,可见在战乱中不知往哪儿走,诗人心中特别迷茫而在这个时候又听到了子规鸟的连声啼叫,在几近亡国的危局中又听到这样凄惨的叫声,真有点雪上加霜的感觉,无疑更是加深了诗人的愁情 这五首诗是后人讨论“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骃、李陵、鲁仲连等许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斗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