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桃源县镇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508547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石市桃源县镇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黄石市桃源县镇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石市桃源县镇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石市桃源县镇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石市桃源县镇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网络文学的新贡献桫椤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

2、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嫘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

3、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

4、学进行着新的探索。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

5、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7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C在寻求意

6、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参考答案:6.答案:B 解析:A“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无中生有;C“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

7、写或抒情”错,文中是说“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D“基本”和“都是”错。7.答案:D 解析:此项不属于网络文学的贡献。8.答案:A 解析:B“简朴随意的表达”不属于“反祖”;C强加因果;D原文是“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而非“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当代李清照”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 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

8、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

9、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菜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

10、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菜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

11、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 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

12、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

13、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相关链接: 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14、是 ( )( )(5分)A.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 国政,针砭时弊。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 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深重的折磨。C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 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 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E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 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

15、宁生活的渴望。(2)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3)沈祖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 点并作分析。(8分)参考答案:(1)A E(答A给2分,答E给3分,答B给1分,C、D不给分)B项“深重的折磨”于文无据;C项“并由此送她别号”不正确;D项说法绝对化。(2)“九一八”事变后,她以一阕浣溪沙,表达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抗战期间,她成立正声诗社,用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抗战期间,面对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她以大量诗饲表达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针对衡阳之战,她创作了悲歌慷慨的词坛称为“千古一叹”的一萼红。抗战胜利后,她针砭时事,反映时局凋敝,感叹民生多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沈祖棻有担当,有爱国责任感。国难之时,并未置身世外,她与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沈祖棻坚毅不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