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阅读答案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53507900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阅读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阅读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阅读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阅读答案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土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注释】 本诗是诗人从故土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噭:同“叫”。 【试题】 1.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 2.下面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完毕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暴、直抒胸臆。 【参考答案】 1异乡孤征(意思相同酌情给分)。 2.D(2分)

2、 ( xx年江西中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59-702)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唐睿宗文明元年(六八四)中进士,后升为右拾遗。而后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屡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风格苍凉激越,标志着初风的转变。有陈子昂集,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一七有传。 【鉴赏】 陈子昂的诗,大多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无论从构造的严谨或情韵的悠长上说,都在陈诗中别具

3、一格,值得重视。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本篇是诗人从故土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联说,故土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土”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单独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详细。三句中的“旧国

4、”,即首句中的“故土”。故土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假设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遥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遥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入城前见到过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这时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颈联这两句的精

5、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抚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

6、乡思之愁。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那么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由于陈子昂用人假设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纵观全诗构造,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完毕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根底上进展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构造获得了开合动乱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照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综上可见,此诗笔法细腻,构造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这些,与笔法粗暴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的。但也由此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