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499868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 许嘉璐 传说中的炎帝故里有很多处,而高平无论是出土文物、地上文物还是民间传说,恐怕是最丰富的。在台湾有几百万人不仅拜祭炎帝,而且信仰炎帝。为什么炎帝在两岸影响如此巨 大?因为炎帝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关 系最密切的时代。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的合作,整 个部落一起耕作,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

2、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就是对现实与未来关系的认同,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人类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证明,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人总 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 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早熟的,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 因为我们的这块土地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 是证明。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

3、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我们的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 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的青年时期,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成长的文 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 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 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今天弘扬炎帝文化,应该把炎帝给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 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我们要秉承炎帝不 畏艰难困苦、团结奋

4、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才能建设好 自己的家园。(摘自 2016 年 2 月 2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7. 下列有关“中国农耕文化”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是炎帝,他在两岸影响巨大。B. 农耕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证明了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C. 中国农耕文化以人为本,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D. 中国农耕文化的理念就是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8.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农耕社会的耕作需要多人的合作,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启发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思想。C. 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理念,都是与农耕文化的理念相违背的。D. 我们应把炎帝开创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与人关系最密切的时代,正是农耕文化最发达的时代。B. 农耕生活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的唯一动力。C.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的说法是作者及中外学术前辈不太同意的。D. 人类青年时期的农耕生活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的生活、繁衍、延续。参考答案:7. B 8. C 9. D7. 试题分析:在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

6、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农耕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曲解文意。“人类的青年时期,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表明农耕文化是人类共有的,不只中国独有。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都是与农耕文化的理念相违背的”说法武断。原文是说

7、“工业化、后工业化 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并非“都是”。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散尽千金济英才追忆邵逸夫先生1月7日中午,站在写有“逸夫楼”三个字的大楼前,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多亏了邵逸夫先生捐

8、建的教学楼,经受住了芦山强烈地震的考验。”这一天,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奖”媲美诺贝尔奖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也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举之一是设立了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该奖项成立于2002年,设有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数学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足以媲美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邵逸夫奖”自2004年起已颁奖10次。有人拿了“邵逸夫奖”之后就拿了诺贝尔奖。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省身先生于2004获得首届“邵逸夫数学奖”。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8

9、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与高校合办艺员培训中心上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希望在内地选择一所大学创办电视演员艺训班,吸收内地人才,进行培训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TVB)工作两年。这一设想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最终将合作点定在了邵逸夫先生曾经捐赠过的华南理工大学。据参与该项合作的鄢秋萍老师回忆,艺员培训中心面向内地招生,由香港无线电视提供资金支持,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授课,双方邀请艺术专家对学员进行授课与培训,经过培训的艺术人才以及电视技术人员可以进入TVB工作。一直到1996年共举办了近10期培训班,培养出邵兵等一大批演艺人才。逸夫先生一路走好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先生

10、在故乡浙江多次捐助过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韦路说:“邵逸夫的名字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向邵老致敬!”淮阴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朱延华翻出了一份20年前的校报,上面在显眼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我校“逸夫图书馆”落成,编辑是朱延华。朱延华说:“逸夫图书馆建成,从校长到学生精神都为之一振,这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东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小男表示,斯人已逝,福泽后人,东南大学师生将永远感念这位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慈善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景泰教授说:“2007年,我亲自参与了逸夫基金投资我校300万元港币的项

11、目,沈航师生会永远铭记这个名字。”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说:“近20年来,逸夫楼一直是同济利用率最高的建筑之一。”网友“啖月忽律”说:“我在逸夫楼里扯过皮,拿过奖,看过毕业典礼,读过书。愿老人家走好!”“我们会永远感谢邵先生捐资助教的千秋功业,勤勉求是,严谨治学,为国为民,前行不辍。”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顾玉林说。(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传记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主标题“散尽千金济英才”突出主题,副标题“追忆邵逸夫先生”补充传主,两者结合,塑造了捐资助学的邵逸夫先生的伟大形象。B文章开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

12、万千”这段文字既引出下文对邵逸夫先生的介绍,有统领了全文,点出主题。C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立了“邵逸夫基金”和“邵逸夫奖”,迄今捐款金额达到了47.5亿元。D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逸夫故乡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这是因为邵逸夫先生曾多次捐助过这所大学。E.本文叙述了较多人物对邵逸夫先生的评价,这是对传主的侧面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2)邵逸夫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6分) (4)古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豪迈,今有邵逸夫先生“

13、散尽千金济英才”的慈悲为怀。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就“千金散尽”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A E (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表述不准确,其作用仅仅在于引出对传主邵逸夫的介绍,而非“统领了全文,点出主题”。C项和原文不符,“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而非“捐款金额达到了47.5亿元”。D项说法不够准确,原因解释错误,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原因有很多,邵逸夫先生的捐助只是其中之一)(2)邵逸夫先生是一位支持内地、香港教育的爱国人士。他通过“邵逸夫基金”捐资办学,建设施。还和内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2分)邵先生是一位低调的实业家。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有亲和力。(

14、2分)邵先生是一位有千秋之功的慈善家。他为国为民,慈悲为怀,关注人类科学,创设“邵逸夫奖”。(2分)(3)四个小标题形成行文线索,统筹全文的材料,突出“捐资助英才”的主题。(2分)四个小标题在材料的安排上形成了递进关系,从捐资助教育、助科研到助英才培养,再到人们对他的感念追思,逐步拓展,使传主的形象越老越立体丰满。(2分)四个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加深读者的印象。(2分)(4)示例一:我认为“千金”无须散尽。(2分)“千金散去”须有资本。李白为诗仙,邵先生是著名实业家,他们有运作千金的魄力,而我们芸芸众生不能也不必。(2分)“千金”并未散去。邵逸夫先生“散尽千金”实为回馈社会,是为了

15、祖国乃至人类的教育事业,我们应该向他致敬。(2分)即有千金也应节俭,节俭是美德,浪费为可耻。(2分)示例二:我认为“千金散尽”可矣。(2分)“千金散尽”为大义。邵逸夫先生捐资百亿巨资,为教育科研的千秋大业做出了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2分)“千金散去”显性情。诗人李白在散尽资财,沽酒赋诗时,排忧解愁,得洒脱之本真。(2分)“千金散尽”是态度。生活中,既要注重节俭,更要豪爽大方,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千金要为我所用,为我服务。(2分)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