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中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359619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中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中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中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中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中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带伤的美丽梁衡如让你欣赏一位带伤流血的美人,那是一种怎样尴尬。40年后,当我重回内蒙古乌梁素海时,遇到的就是这种难堪。乌梁素海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东边的乌拉山下。40年前我大学刚毕业时曾在这里当记者。叫“海”,实际上是一个湖,当地人称湖为海子,乌梁素海是“红柳海”的意思。红柳是当地的一种耐沙、耐碱的野生灌木。单听这名字,就有几分原生态的味道。而且这“海”确实很大,历史上最大时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地球上同纬度的最大淡水湖。每当船行湖上时,我最喜欢看深不可测的碧绿碧绿

2、的水面,看船尾激起的雪白浪花,还有贴着船帮游戏的鲤鱼。而黄昏降临,远处的乌拉山就会勾出一条暗黑色的曲线,如油画上见过的奔突的海岸,当时我真觉得这就是大海了。那时,市场上物质供应还比较匮乏,城里人一年也尝不到几次鱼,但这海子边的人吃鱼就如吃米饭一样平常。赶上冬天凿开冰洞捕鱼,鱼闻声而来,密聚不散,插进一根木竿都不会倒。那时,每当外地人一来到河套,主人就说:“去看看我们的乌梁素海!”眼里放着亮光,脸上掩饰不住的骄傲。这次我们真的又来看乌梁素海了。7月的阳光一片灿烂,我们乘一条小船驶入湖面,为了能更有效地翻动历史的篇章,主人还请了一些已退休的老“海民”,与我们同游同忆。船中间的小桌上摆着河套西瓜、葵

3、花籽,还有油炸的小鱼,只有寸许来长。主人说,实在对不起,现在海子里最大的鱼,也不过如此了。我顿觉心情沉重。40年前打鱼,是用麻绳结的大眼网。三斤以下的都不要,开着70吨的三桅大帆船进海子,一网10万斤,最多时年产500万吨。打上鱼就用这湖水直接煮,那才叫鲜呢。现在,这水你喝一口准拉肚子。”海上泛轻舟,本来是轻松惬意的事,可是今天我们却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这应了女词人的那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们今天坐的船真的由过去的70吨三桅大船退化成像一只蚱蜢似的舴艋小舟。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自流灌区之一。黄河自宁夏一入内蒙古境,便开始滋润这800里土地。经过总干、干、分干、支、斗、农、毛

4、七级灌水渠道,流入田间,又再依次经总排干、排干等七级排水沟,将水退到乌梁素海,在这里沉淀缓冲后,再退入黄河。所以,这海子是河套平原的“肾”,首先起储水排水的作用。同时,又是河套的“肺”,它云蒸雾霭,吐纳水汽,调节气候。所以才有800里平原的旱涝保收,才有和北面乌拉山著名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的美景。但是,近几十年来人口增加,工厂增多,农田里化肥农药增施,而进入湖中的水量却急剧减少,水质下滑。你想,排进湖里的这些水是什么水啊?就是将800里平原浇了一遍的脏水。河套农田每年施用农药1500万吨,化肥50万吨,进入乌梁素海的工业及生活污水3500万吨,这些都要洗到湖里来啊。所以,当地人说,乌梁素海已经由

5、河套平原的肾和肺,退化为一个“尿盆子”了。抚今追昔,虽清风拂面,还是拂不去心头的一怀愁绪,我便到后甲板散步。只见偌大的湖面上,用竹竿标出二三十米宽的一条水道,我们的这个“舴艋”小舟只能在两竿之间小心地穿行。原来,湖面的水深已由当年的平均40米,降为不足一米,要行船,就只好单挖一条行船沟。我再看船尾翻起的浪,已不是雪白的浪花,而是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半腐半活的水草,如一团团乱麻在水面上荡来荡去,再也找不见往日的碧绿,更不用说什么清澈见鱼了。乌海难道真的应了它的名字,成了乌黑的海、污浊的海?只有芦苇地发疯似地长,重重叠叠,吞食着水面。主管农水的领导说,这不是好现象,典型的水质富营养化,草

6、盛无鱼,恶性循环。现在如果你不知内情,远眺水面,芦苇还是一样地绿,天空还是一样地蓝,水鸟还是一样地飞,猛一看好像无多变化。可有谁知道这乌梁素海内心的伤痛,她是林黛玉,两颊微红,弱不禁风,已经是一个病美人了,也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我举目望去,远处的岸边有些红绿房子,泊了些小游船,在兜揽游客。船边地摊上叫卖着油炸小鱼,船上高声放着流行歌曲。不知为什么,我一下想起那句古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墙犹唱后庭花”。受伤的海子、焦渴的大地,我为你祈祷,祝你早日康复,找回昨日的美丽。16、文章第5段所写的词人是 。(1分)17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欣赏流血美人的尴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8请从修辞

7、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深刻内涵。(6分)(1)而是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2)她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19联系上下文,请概括作者海上泛轻舟,“却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的原因。(4分)20文章最后一段说:“受伤的海子、焦渴的大地,我为你祈祷,祝你早日康复,找回昨日的美丽。”综观全文,请探究“焦渴”在这里有什么深刻意义?(6分)答:_参考答案:16、李清照17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惋惜、痛心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为下文对乌梁素海今昔的强烈的对比做张本;凸显主题,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每点2分,内容与结构两点即可)18(1)运用比喻手法

8、,生动地刻画了乌梁素海水质恶化的程度。(2分)(2)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化地表现了生态严重恶化的乌梁素海,仍被严重透支的现状。(2分) 19、40年后的乌梁素海渔业资源枯竭;40年后的乌梁素海水质恶化;40年后的乌梁素海水量锐减,只能在沟中行驶蚱蜢舟。(每点2分,两点即可)20、答案:水量锐减的乌梁素海,变得越来越饥渴;乌梁素海只是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大地上生态环境的缩影,还有若干个“乌梁素海”处在饥渴的状态中;造成乌梁素海的饥渴,是人欲望的饥渴,隐含着作者期望日益浮躁的世人实现理性的回归。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由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和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之所以有

9、些人喜欢冒险,愿意生活在危险边缘,是因为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在作祟,它是让大脑感到快感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可以让我们在饱餐一顿后感到满足,在心爱的足球队获胜后感到兴奋,或者在使用了毒品后感到极度兴奋。早期的动物研究表明,在更喜欢探索和冒险的动物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较少,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戴维萨尔德教授试图证明,这个理论在人类身上同样成立。萨尔德教授决定研究一下冒险者与普通人的大脑在多巴胺多少方面有什么不同。他给34名男女研究对象发放了问卷,了解他们对新奇事物的爱好程度,然后用一种仪器测试他们大脑中多巴胺“接收器”的多少。他说:“数据研究的结果几乎与我们预计的完全吻合。”萨尔

10、德教授和他的小组试图在此基础上找到一种多巴胺“调节器”,也就是当多巴胺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个“调节器”可以示意神经细胞停止分泌这种多巴胺。这一发现支持了萨尔德的理论,也就是说,冒险爱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时都会品尝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因为他们的大脑中没有足够的多巴胺“接收器”来储藏这些物质,这意味着冒险者的大脑更有可能在刺激来临时瞬间充满多巴胺,这促使他们更快地开车,更疯狂地饮酒,甚至更大量地吸毒。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布鲁斯科恩说:“这一发现的确有趣。这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人类喜欢追求新奇刺激,原来多巴胺是我们追求刺激的奖励。”科恩说,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证实萨尔德的发现,证明吸毒者是因

11、为大脑中的多巴胺“接收器”比正常人少,那么就可以设计出一种有多巴胺“接收器”作用的药物,从而把这些病人的多巴胺水平降至正常范围。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萨尔德的研究结果能够解决专家们在分析毒瘾问题时的争论:一些专家认为,瘾君子因为长期缺少多巴胺,所以从毒品的刺激中寻求自我医治;其他专家认为,瘾君子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素与正常人无异,只是他们的大脑不能正常调节多巴胺的水平。 (选自2009年1月5日参考消息,有删改)5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多巴胺是让大脑产生快感的一种化学物质。B所有动物与人的大脑中都存在多巴胺。C冒险者大脑中产生的多巴胺与普通人相比要多一些。D从毒品的刺激中寻求自我医

12、治能弥补多巴胺的缺少。 6下列有关萨尔德研究情况的叙述,与本文相符的一项是A萨尔德研究结果的核心内容是发现了有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B萨尔德的研究结果是以对34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仪器测试结果为依据的。C早期关于动物多巴胺的“接收器”的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萨尔德的理论。D哈佛大学布鲁斯科恩教授认为萨尔德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吸毒者毒瘾的成因。7下列对萨尔德研究结果意义的分析与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萨尔德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追求刺激的行为。B萨尔德的研究结果能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有效的医治吸毒行为的途径。C萨尔德的研究结果为研制出一种控制多巴胺分泌的药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3、D萨尔德的研究结果表明,瘾君子不只是因为长期缺少多巴胺,还由于其大脑调节水平低。参考答案:5.A 6.B 7.D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中华文明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包容力阮炜 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 众所周知,现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而这背后的原因又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这种能力? 只要同其他文明作一个简单比较,便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发展出这种的能力,几乎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享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么一个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河流流向又

14、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相比之下,埃及和西亚文明虽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佳自然条件,却不享有如此巨大的一个陆地板块。西欧虽也适合农耕,却明显更寒冷,在古代条件下农业生产率较低,而各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被隔断,再加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为法、德、意、西、英等民族或地缘政治区域,很不利于政治-文化整合。印度虽同样是一个大型陆地板块,且降雨量和气温都适合农耕,却因雨季时河水流量太大也太湍急,十分不利于地区间交往乃至共同体整合。这就解释了印度为何文化、语言、宗教超多超复杂,整合程度明显不如中国。 因此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

15、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它不光拥有黄河流域,紧贴着黄河流域还有淮河和海河流域;往南,更有巨大的长江流域和规模可观的珠江流域。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往北一直到东北,往西北一直到嘉峪关一带,都天然地连成一片,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且或多或少都适合农耕。在这种情况下,一地与另一地间的文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同质性便相当高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的中国为何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同化力。秦汉唐和元明清时期中国在向南、北、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时,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的文化吸引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向,将其纳入中华文明轨道,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或东亚“汉字文化圈”。 从中华文明内部来看,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对于周边民族来说也一直是一种强势文化,或者说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主要是后者接受前者的文化。但既然是互动,中原文明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模仿游牧民族,搞“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