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253356170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常德市高三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2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

2、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

3、惯和心态。3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写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4另外,逻辑对于

4、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

5、“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5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材料二: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例1:这是我喜欢的演艺明星推荐的商品,因此,我一定要把它买到手。一个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诉诸不当权威”

6、的逻辑错误。那位明星或许歌唱得好,或许戏演得好,但他(她)并不是其他方面的专家,假如他(她)所推荐的是药品或营养品,他(她)有足够专深的药理知识或营养学知识吗?答案常常是否定的。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

7、研究的东西。(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8、【注】美诺悖论:指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极富争辩性的论题:一个人既不会寻找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会寻找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不会寻找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他已经知道了;他也不会寻找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不知道要寻找什么。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因此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B. 刺客列传例句中“乃”翻译成“就”更好,因为语境中充分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合理。C. “虚拟论敌”针对“兼听则明”可提出“兼听一定明吗”和“不兼听一定不明吗”的问题。D. 诡辩违反了逻辑规律,它得出的推论似是而非,逻辑

9、混乱,很容易糊弄人们并使其犯错。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用祝福中的例子证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可以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B.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学生角度谈做法,后者重在从生活实际角度谈辨识。C. “诉诸不当权威”的推理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诉诸无知”的逻辑将不当的意见作为推论的前提。D. 材料二主要使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用事实来支撑观点,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使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美诺悖论”特征的一项是( )A.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

10、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D.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和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之间有因果关系吗?请结合材料一中逻辑分析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核心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 A 2. D 3. C 4. 材料一开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意义理解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全文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展开论证。 5. 有因果关系。颈联写出了诗人离开故乡、漂泊经年的处境,从“丛菊两开”可以推知时间过去了一

11、年,从“孤舟”“故园”可知作者辗转流离的经历。尾联从捣衣的情景可以推知诗人兴发的是思乡之情。颈联写诗人漂泊在外,尾联写诗人的望乡思归,一因一果,情感表达真切自然。【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因此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并不能得出“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这一结论。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证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可以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由第三段可知,材料一使用祝福中的例子是证明要想捕捉字面意思之外隐

12、藏的信息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B. “前者重在从学生角度谈做法”错误,由材料一“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可知,材料一是从教师角度谈做法。C.选项将“诉诸不当权威”和“诉诸无知”的解释弄反了,由材料二可知,“诉诸不当权威”是将不当的意见作为推论的前提;而“诉诸无知”是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二和注释一提到“美诺悖论”,也就是从一对真的前提,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A. 这是谈论认识的先后顺序,与“美诺悖论”无关。B. 这是说客观事物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与“美诺悖论”无关。C. “白马者

13、,马与白也”是说“所谓白马,是马限定于白色”,“马与白马也”是说“限定于白色的马自然与马是有区别的”,这两个前提都成立,属于“真的前提”,但由这两个前提推出的结论“白马非马也”是错误的,因为“白马”针对的是“马”之颜色,而“马”是针对其本质属性,混淆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支持“美诺悖论”。D.这是三段论式推理,大前提是“非鱼不能知鱼之乐”,小前提是“子非鱼”,结论是“子不知鱼之乐”,与“美诺悖论”无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材料出处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可知,材料一是谈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材料一共五段文字,第一段“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

14、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提出观点,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第二段“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是从词义的推断方面来谈;第三段“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是从意义理解角度来谈;第四段“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是从写作方面来谈。第五段“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是阐述渗透

15、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由此可知,材料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使用的是总分总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来看,如果认为颈联和尾联之间有因果关系,考生需要分析具体的因和果。先看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这是写诗人离家漂泊在外的境况,“丛菊两开”是说时间,“孤舟”是言处境。再看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意思是“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诗人望乡而思归。综合来看,颈联写身在他乡的漂泊,尾联是写望乡而思归的情感,前为因后为果,可见颈联和尾联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油布包张品成又是敲门声,很轻,但秦千起还是听到了。那天他觉得娘突然从床上跃起,棉被被掀开一角,凉风贼似地蹿进被窝。秦千起趴门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