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案(精选)

上传人:Wo****W 文档编号:253342837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晏子使楚教案(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晏子使楚教案(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晏子使楚教案(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晏子使楚教案(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晏子使楚教案(精选)(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晏子使楚教案(精选)第一篇:晏子使楚教案晏子使楚公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学会做读书笔记2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人物语言反复揣摩,体会晏子出使楚国的智与勇,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智与勇,感悟智与勇,表达智与勇,赞美智与勇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晏子智与勇的共鸣,最后提炼为对祖国的爱【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

2、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蕴含的意思,感悟晏子的智慧和勇气【教学方法】1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读课文请学生思考:(找出楚王说的一句话)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2.理解晏子语言中蕴涵的意思,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抓住“你从晏子的话中读出了什么?”这个问题来衔接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锋3.抓住晏子语言中的技巧,积累语言晏子夸奖首都临淄人才济济时,运用了推理、夸张、打比方的方法联系晏子说的原话,使学生对“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三个成语的积累和理解水到渠成4.在欣赏楚王和晏子的每一次交锋后,让学生评价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握文章的中心,进一步理解晏子语言含蓄的原因,感受晏子的

3、不辱使命5.体会故事的结局“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通过课件引领,使学生理解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有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并让学生感受到楚王不仅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不敢不尊重齐国了【教学步骤】课前准备:播放纪录片邓小平访美(4分钟)一、古今对比,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邓小平访美的专题片,通过两个矮个子政治家的对比,穿越时空,引出课文:迎接晏子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故事的最后结局:“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投影出示)2谈谈晏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智、勇)三、品析句子,感悟智、勇1.要想好好品味晏子的这种智慧,这种勇气,我们还得好好读课文,想读吗?下

4、面请同学们找出一处最能体现晏子智慧、勇气的语句,放开声音,好好地读一读2.交流(屏幕出示学生交流的相关句子)(1)把邓小平访美的迎接场面和晏子出使楚国时的情景作对比,体会晏子的内心,感受晏子的沉着与智慧(2)换位思考,假如你就是晏子,看到这个狗洞,你的心情会怎样?师生一起用声音来将晏子的这种冷静、智慧再现出来3从晏子的话里读出了什么?(楚国是个狗国)小结:啊!多么智慧的回答啊!看似简简单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让不可一世的、一心想侮辱晏子的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读这句话(投影出示“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过渡:楚王想用晏子钻狗洞来侮辱晏子的目的没有

5、达到,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是怎样对待拜见他的晏子呢?4继续交流分享(投影出示第二次交锋的对话)(1)面对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是怎样回答的呢?(点名读)(2)教师出示晏子的原话 (投影出示)“齐之临淄三百闾,联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而在,何谓无人?”(3)理解三个成语从课文中能找到这三个成语的意思吗? 将这三个成语写在相应的句子下面(4)能力延伸: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在课本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旁边写下注释或自己的感受,叫做批注,这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方式,另外还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做摘抄和写读后感(5)指导读第二、三组对话你从晏子的话里又读出了什么意思?(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6)说完晏子还

6、笑了笑,他在笑什么呢?你从“笑了笑”中看出了晏子的什么?(7)让我们带上这种智慧和勇气,绘声绘色地来读一读这三组对话,师生分组读晏子 ,读楚王,读旁白小结:老师发现晏子已经印在你们的心上了就是这样智慧的晏子,就是这样勇敢的晏子,让嘲笑齐国没有人的楚王只好赔笑,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这句话(投影出示“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过渡:晏子凭着智慧、冷静,化解了楚王的一次次侮辱楚王会善罢甘休吗?让我们自己学习第三次交锋的情景,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在晏子语言的背后,你读出了什么呢?你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批注屏幕出示第三次交锋的句子学生自由学习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你从晏子的话里又

7、读出了什么?抓住“面不改色”,理解拓展:晏子不改的还有什么?由晏子到国家,楚王不敢不尊重的还有什么?投影分别出示“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楚国不敢不尊重齐国”晏子不单是为自己赢得了尊重,更是为国家赢得了尊严,在晏子的智慧、勇气背后,你还发现了什么?(爱国之心)师板书四、拓展阅读,升华智勇过渡:正是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晏子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出使了楚国后来,晏子升为了相国,齐王和晏子带领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使齐国成为春秋末期的东方大国公元前500年,晏子病逝于家中,齐王闻讯赶来,伏在晏子身上痛哭流泪,他回想起晏子出使楚国的情景,以及他为国家做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分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1.

8、教师深情朗诵史记管晏列传节选屏幕出示(配上古筝名曲白牡丹)2.亲爱的同学们,是超凡的智慧,是无畏的勇气,是炽热的爱国心,让小个子晏子在20_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鲜活地印在人们的心里此刻,你想对晏子说些什么呢?请用一句话、一个词或一首小诗来表达!(学生写在准备好的练习纸上)4.向学生们推荐一本书:晏子春秋,布置课外阅读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经典课文,如何紧扣文本,上出新意?我在反复研读文本、参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流程:利用网络资,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通过自读自悟,升华情感;通过课堂练笔,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从上课的效果来看,还是达到了课前

9、预定的各项目标,突破了重难点1注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理解三个成语时,我拓展引用了晏子的原话,并结合指导读书方法,教学生如何批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在这节课中,我最后设计了一个片断练习,请学生写一写自己想对晏子说的话,使晏子的丰满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达到了感悟智、勇,升华智、勇的情感教学目标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了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读中提升了情感,唤起对晏子智与勇的共鸣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遗憾在对古文进行引用时,学生对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加以改进第二篇:晏子使楚 教案北师大版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晏子使楚1教学设计学

10、科名称:晏子使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p p :两个班,现有学生94人,其中男生54人,女生40人,一班较活泼、好问,基础比较好,另一班上课比较死板,积极回答、探究问题的面不大,基础和习惯不太好,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有待加强对本班学生的基础训练。3教学内容分析p p :晏子使楚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文中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

11、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采。我们的学生,处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看到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发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那么,我就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再将他们的求知欲不着痕迹地转到扫清文字障碍的环节上,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课标精神考虑本文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课程

12、资。4教学目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1)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2)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5教学重、难点分析p p :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难点: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6教学课时:两课时7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 导入新课 :晏婴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_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

13、著称。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二、 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进行理解)三、 朗读课文,疏通字词1、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2、学生补充解释习辞:善于辞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以:用(2)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3)何坐:犯什

14、么罪;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4)实:果实;熙:同“嬉”,戏弄,开玩笑(5)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 ;左右:身边的臣子们(6)所以:表示“?的原因”。(7)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8)一词多义:之、使(9)古今异义词:何坐 ;坐盗 ;避席 ;其实(它的果实) ;所以(?的原因)(10)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 ;何以也(以什么办法)3、参考译文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

15、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四、当堂背诵课文。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第二教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2、交流,引导: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