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三基”练兵比武活动内容大纲范文

上传人:Lil****_Z 文档编号:253246513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临床“三基”练兵比武活动内容大纲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临床“三基”练兵比武活动内容大纲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临床“三基”练兵比武活动内容大纲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临床“三基”练兵比武活动内容大纲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临床“三基”练兵比武活动内容大纲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临床“三基”练兵比武活动内容大纲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临床“三基”练兵比武活动内容大纲范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临床“三基”练兵比武活动内容大纲范文一、基础理论(一)黄帝内经部分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2、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3、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6、故善用缄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兴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补殆。7、魄门亦为五藏使

2、,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8、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9、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10、黄帝曰:“夫血之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11、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12、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3、。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13、营气之道,内谷为实,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14、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15、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16、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17、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

4、丧神守,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18、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19、阳道实,阴道虚。20、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21、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22、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23、逆者正治,从者反治。24、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5、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

5、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二)伤寒论部分1、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阳浮而阴弱”的理解)3、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奔豚的病因病机的理解)4、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的诸症理解)5、曰:病有结胸,有藏结

6、,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寸脉浮,关脉沉”的理解)6、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其脉关上浮者”的理解)7、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的理解)8、明病,下之,心下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可攻不可攻的鉴别要点)9、加葛根汤、葛根汤的比较10、大青龙汤、小青龙汤11、四逆汤与四逆散12、麻杏石甘汤、桂枝加厚破杏子汤13、桂枝甘草汤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与苓桂枣甘汤15、葛根芩连汤与桂枝人参汤16、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17、五苓散与抵当汤18、桃核

7、承气汤与抵当汤、抵当丸19、大陷胸汤与小陷胸汤20、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21、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22、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23、猪苓汤与五苓散24、承气汤类25、栀子豉汤、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三)金匮要略部分1、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3、经曰: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4、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5、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6、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7、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於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8、。8、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9、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10、病历节不可屈伸,乌头汤主之。11、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2、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3、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4、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5、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16、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17、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18、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

9、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19、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20、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21、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22、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23、产后发热,中风,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24、妇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汤主之。25、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四)温病部分1、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2、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

10、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3、于热外,渗湿于热下。4、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5、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6、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7、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若神已昏,此内匮也,不可救药。8、有舌独中心绛干者,此胃热心营受灼也舌尖独绛干,此心火上炎,用导赤散泻其腑。9、淡红无,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10、人病温与男子同,但多胎前产后,以及经水适来适断然须步步保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11、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2、证,咳嗽昼夜

11、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枇杷叶、六一散等味。13、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14、证,发痉,神昏笑妄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15、,湿热伤气,四肢困倦脉虚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主治。16、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者,宜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味。17、证,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湿中少阴之阳,宜人参、附子、白术、茯苓、益智等味。18、证,十余日后,左关弦数热邪传入厥阴之证,宜仿白头翁法。19、证。按法治之,数日后,或吐下一时并治者甚则用理中法。20.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21、

12、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22、风温、温热、温疫、温毒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23、温病,脉浮洪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24、包,舌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25、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三仁汤主之。二、基本知识(一)中医基础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病因、病理产物、病机、发病、治未病、治则、治法、养生、康复。(二)中医诊断学:望诊、闻诊、问诊、舌诊、脉诊、按诊、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三)常用中药100味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2、清热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

13、竹叶、黄芩、黄连、黄柏、玄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射干、青蒿。3、泻下药:大黄、芒硝。4、祛风湿药:威灵仙、独活、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加皮。5、芳香化湿药:苍术、厚朴、藿香、砂仁。6、利水渗湿药:泽泻、茯苓、薏苡仁、滑石、车前子、金钱草、茵陈蒿。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8、理气药:橘皮、枳实、木香、香附。9、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10、驱虫药:使君子。11、止血药:大蓟、白芨、三七、蒲黄。12、活血祛瘀药:川芎、红花、郁金、莪术、三菱、桃仁、丹参、益母草、牛膝。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桔梗、瓜篓、贝母、竹茹、杏仁、百部。14、安神药:远志

14、、酸枣仁。15、平肝息风药:石决明、牡蛎、钩藤、天麻。16、补虚药: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甘草、杜仲、续断、当归、熟地黄、阿胶、沙参、麦门冬、枸杞子。17、收涩药:五味子。 (四)常用方剂100首1、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柴葛解肌汤、荆防败毒散、香薷散、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和解剂:小柴胡汤、痛泻要方、逍遥散、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4、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五味消毒饮、导赤散、清胃汤、青蒿鳖甲汤、六一散、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泻白散

15、、玉女煎、芍药汤。5、温里剂:理中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小建中汤、吴茱萸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6、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左归丸、一贯煎、肾气丸、右归丸、地黄饮子、生脉散、百合固金汤、炙甘草汤。7、固涩剂:四神丸、固冲汤。8、安神剂: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9、理气剂:柴胡疏肝散、栝楼泻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定喘汤、10、理血剂: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桂枝茯苓丸、小蓟饮子。11、治风剂:川芎茶调散、独活寄生汤、乌头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12、治燥剂:杏苏散、麦门冬汤、桑杏汤。13、祛湿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真武汤、实脾散、茵陈蒿汤、五皮散。14、祛痰剂:二陈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15、消食剂:枳实导滞丸、健脾丸。16、驱虫剂:乌梅丸。(五)常用腧穴50个尺泽、列缺、鱼际、合谷、曲池、肩髃、迎香、颊车、下关、天枢、足三里、丰隆、公孙、三阴交、阴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