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水肿发生机制、常见药物与防治(已)

上传人:柚*** 文档编号:253118567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源性水肿发生机制、常见药物与防治(已)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药源性水肿发生机制、常见药物与防治(已)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药源性水肿发生机制、常见药物与防治(已)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药源性水肿发生机制、常见药物与防治(已)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药源性水肿发生机制、常见药物与防治(已)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源性水肿发生机制、常见药物与防治(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源性水肿发生机制、常见药物与防治(已)(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汇报人:XXX药源性水肿CONTENTS01. 水肿的发生机制02. 药源性水肿发生机制04. 药源性水肿防治03. 引起药源性水肿的常见药物O N E一、水肿1 水肿概念水肿是指过多体液在组织细胞间隙或体腔中积聚。过多等渗性体液在体腔内聚积,称为积水。过多液体聚积在细胞内,称为细胞水肿(细胞水化)。1 水肿的发生机制细胞间液量的恒定,有赖于血管内外以及体内外液体交换两方面正常的平衡调节。这两方面调节之一发生异常,即可引起水肿。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衡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1 水肿的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1.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2.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 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2、4.淋巴回流受阻。1 水肿的发生机制(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1. GFR降低 2. 肾血流重分布 3.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4. 远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1 水肿的发生机制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 细胞间液增加 局部水肿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钠水潴留 全身性水肿 T W O药源性水肿发生机制2 药源性水肿 药源性水肿是指药物引起的体液平衡紊乱,体液潴留于组织间隙而出现全身或局部肿胀。其特点是引起体液积聚于组织间隙中而出现的全身或局部肿胀,一般于用药后发生,停药后不久消失,其与人体机体反应特性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水肿,如下肢、面部水肿,严重者出现全身水肿。2 药源性水肿 药源性水肿的

3、发生机制虽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因素如下:药物致细胞外液量增多导致组织问液增多或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组织间液增多,大多药物通过影响肾脏的过滤和重吸收功能,致水钠潴留而引发水肿。水肿可造成细胞组织营养不良,影响器官组织机能活动。药2 药源性水肿 药源性水肿常被临床所忽视,且其发生机制各异。药源性水肿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药源性水肿通常不用治疗,严重时限盐、利尿,对症治疗,必要时停药后均能消失。2 药源性水肿 变态反应所致者为血管神经性水肿,与药物剂量无关,常伴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使用-内酰胺类抗生素者均为此类水肿。此外有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哌酸。 药物影响

4、脑脊液分泌与吸收者,表现为颅内高压征。如维生素A所致。 药物抑制肝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使血浆蛋白下降而致水肿者,初期常有倦怠、瘙痒感、食欲差、恶心、呕吐等表现。2 药源性水肿 肾毒性药物引起肾组织损害或药物结晶引起尿路闭塞者,在水肿同时,常伴有少尿、无尿、血尿及氮质血症。如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所致。 药物抑制心功能致水肿者,尚有心力衰竭的其他临床表现,药物致内分泌失调的水肿可有电解质紊乱。T H R E E引起药源性水肿的常见药物3.1 非甾体抗炎药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患者有3%5%可出现神经末梢水肿,以使用吲哚美辛、保泰松为甚,常见于四肢水肿。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2(COX-

5、2)的NSAID如罗非西布,引发水盐潴留、高血压和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更大。 NSAID还可致血管神经性水肿、黏膜水肿等变态反应。水杨酸盐类在中毒情况下易引起非心源性肺水肿,少数可致脑水肿,其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吸烟者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3.1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通过抑制COX活性,干扰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发挥作用。肾脏中的PG与水盐代谢有关,药物致PG分泌不足可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钠重吸收亢进而引发水肿。3.1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造成肾损害,可表现为水钠潴留、水肿,常为轻度或亚临床型(体重增加12kg),通常发生在用药后第1周,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水

6、钠潴留、水肿、高血压易引发心血管意外,FDA专家认为,增加心血管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是NSAID(COX-2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抑制剂)共有的类副作用,故NSAID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长期应用。3.2 皮质激素类药物 使用该类药物引发的水肿常见于颜面及下肢,为轻度凹陷性浮肿,亦可表现为全身性水肿,多伴有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皮肤紫纹、高血糖、高血压、低血钾等症状,一般停药后可消失。盐皮质激素通过促进远端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而致水肿。3.2 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有较弱的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还可通过促进蛋白质分解,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而引发水肿。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最小有效剂量;

7、隔日疗法;短程冲击用药;尽量局部用药代替全身用药;如使用NSAID有效,则不使用激素。另外,大量使用激素治疗时,应避免以生理盐水作为溶媒,以减少低钾、高钠、水肿的发生。3.2 性激素、口服避孕药及蛋白同化剂 有报道,使用该类药物可引发会阴水肿、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一般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失。雌激素使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原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强,还可直接作用于肾脏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而引发水肿。3.3 性激素、口服避孕药及蛋白同化剂 雄激素可致水、钠、钙、磷潴留。口服避孕药中含有的雌激素、蛋白同化剂如苯丙酸诺龙均具有弱雄激素样作用,均可引发水肿。且口服避孕药为

8、非处分药,使用者多为健康人群,且人数较多,故对其用药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临床已逐渐提倡使用雌激素含量较少的复方制剂。3.4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使用该类药物引发的水肿多发生于糖尿病控制不良、胰岛素开始治疗阶段,常见于面部和双下肢水肿,重者可波及全身,多为一过性、自限性。一般在治疗前血糖水平越高,使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下降越快,引发水肿的可能性亦越大或时间越早。3.4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发生机制可能是:高张性糖尿病的渗透性利尿作用抑制了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升高抑制了醛固酮作用,故血糖未控制前常有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现象。使用胰岛素治疗后促进了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导致一过性的

9、水钠潴留。水肿明显时应给予低盐饮食,必要时使用双氢克尿噻、速尿等利尿剂对症治疗。3.4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水肿也是噻唑烷二酮类(TZDs)胰岛素增敏剂所致的共同的不良反应,一般为轻至中度外周性水肿,多数伴体重增加,发生率为3%18%,合用磺酰脲类或二甲双胍时不良反应症状显著增加,在与胰岛素合用或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发生率最高。3.4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发生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长期使用可导致血浆 肾素和醛固酮显著增加;与胰岛素协同,引起动脉扩张,钠重吸收增加;间质离子转运的改变、内皮通透性的变化和过氧化酶增殖活化受体-7(PPARy)介导的血管渗透生长因子表达。水肿发生率和程度与剂量呈正相

10、关, 建议使用TZDs时应从小剂量开始,且开始几周内应进行水肿和心脏功能评价,有心功能不全倾向者慎用,并避免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和NSAID。3.5 钙拮抗药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易引发水肿,代表药物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 水肿特点为早晨轻、午后重,常见于双踝部,少数可发生在面部或其他部位,使用利尿剂可减轻症状但不能根治,一般停药后可逐渐消失。 发生机制可能是:药物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选择性扩张,从而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或血管扩张引起的血液再分配。老年人血管致密性差,较易发生。3.6 其他高血压药物 大多数该类药物若不合用利尿剂,均有可能引发水肿。 -受体阻滞剂使心排出量、肾血流量、肾

11、小球滤过率降低,肾素、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水钠潴留。 a-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哌唑嗪)、直接性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米诺地尔),均可引起体液潴留(米诺地尔更易发生)。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引发下肢水肿发生率较低(相比之下,前者更低),但也可引发血管性水肿。3.6 其他高血压药物 长期使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应逐渐减量停药,以免骤然停药而引发水肿。 注意:在确定病因之前,利尿药物不能作为常规药物服用。否则会导致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部分患者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数月甚至数年后会出现血管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可能长期症状无间断出现。 3.6 其他高

12、血压药物 目前,对ACEI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发生机制不详,通常认为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增强缓激肽的作用有关,因为缓激肽可引起血管扩张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ACEI所致的血管性水肿发生率为0.10.5,其中60发生于用药后的第一周内。 ACEI引起的血管性水肿可表现为面部(眼眶周围、口周围、唇)的部分或全部以及舌、喉咽部、颈部软组织急性水肿,也可表现为胃肠道水肿,导致病人腹痛发作、呕吐和腹泻。3.6 其他高血压药物 因此,正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病人如若发生血管性水肿,要及时停药,并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如水肿发生在咽喉部位,当病人感到有气道梗阻症状和呼吸困难时,一定要及时抢救,迅速

13、给予肾上腺素或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以保持病人的呼吸道畅通。 3.7 中草药 长期使用甘草、人参等中草药可导致机体水钠潴留而引发水肿。发生机制为甘草中含有的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等有效成分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而引发水肿。 3.8 其他 损害肾脏功能,该类药物较多,如解热镇痛药、镇静药、抗凝药、利尿剂、-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病毒类(阿昔洛韦)等; 损害肝脏功能而引发腹水、水肿,如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等; 损害心脏功能致心功能不全,如抗肿瘤药(阿霉素)、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等;3.8 其他 引起变态反应而引发血清病或血管神经性水肿,如-内酰胺类(青霉素、

14、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等,花粉、板蓝根、当归、马鞭草等; 抗甲亢药物可抑制甲状腺摄碘,抑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抑制甲状腺素在周围组织中转化为T3或通过免疫机制引起甲状腺机能减退而引发粘液性水肿;3.8 其他 输入过多的氯化钠、碳酸氢钠、乳酸钠或大量使用水杨酸钠、青霉素钠,可直接引发高钠血症和水肿。F O U R药源性水肿防治4 防治 用药前要了解患儿用药史、药物反应史。 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疗程、使用方法,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免药物相互作用加剧毒性。 一旦发生药源性水肿应停用一切可疑药物。本病多有自限性,多数停用数天后可缓解,必要时可进行对症治疗。 汇报人:XXX感谢您的聆听蓝色商务通用PPT模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