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散文中的满族情结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252863857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致散文中的满族情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格致散文中的满族情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格致散文中的满族情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格致散文中的满族情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格致散文中的满族情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格致散文中的满族情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致散文中的满族情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格致散文中的满族情结格致姓爱新觉罗,原名赵艳平,祖籍沈阳,1964年生于吉林乌拉。作为当代优秀的青年散文作家,格致引起了创作和研究界的普遍关注。2003年,格致获春风文艺出版社布老虎散文奖,2004年其长篇散文减法又获得人民文学年度奖,并著有转身、七个人的背叛(合著)等散文集。十月杂志副主编、散文家周晓枫认为:她的散文“体现了某一种意志性”,“文字里保持了独立的判断和独立的智慧”。而张守仁教授则认为:在散文界,“格致的出现是一个事件”。与此同时,作为满族女作家,格致散文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情结,深入分析其作品,对于了解当代满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心理世界具有直接而积极的意义。一、隐藏

2、在血缘中的历史作为个人生活和心灵世界的写照,格致散文表现了对养育自己的民族和历史的深切关注。她从自己的家族姓氏出发,一步步走进了历史。“我们所有人毫无例外的都属于某个民族、宗教或族裔社群,不管多么高声抗议,都无法超越联系个人与家庭、社群(当然也包括)民族的有机关系。”格致原名赵艳平。在“赵”这个普普通通的姓氏后面,隐藏了异常复杂的历史内涵。“我出生的地方叫大口钦(满语,我至今不解其意),在乌拉城东,也属乌拉地界。”但爷爷的家原来却在乌拉城西的古金州旧址,是因为豪赌,输光了家产才易地做人的。“爷爷是努尔哈赤的后裔。但爷爷进入乌拉的时候已是民国。”虽然如此,在历史的巨大惯性中,女真各部数百年间杀伐

3、征战的恩恩怨怨在其后裔的心中块垒依然。由于当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大败乌拉部的布占泰,所以作为努尔哈赤后裔的爷爷进入乌拉地界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布占泰后裔的敌意。所以,爷爷不得不放弃了爱新觉罗的“肇”姓而改姓“赵”这个布占泰后裔的姓。对于“爷爷”来说,为了现实生存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姓氏一定是件痛苦的事。到了格致,虽然姓了赵,但“我家的那个村子百分之八十是姓常,他们很排外。乌拉史略上对于这个常姓大家族有这样的记载:陈汉军正白旗,亦称大户常,该氏为明朝名将常遇春的后裔。”常遇春祖籍安徽,其后裔奉命镇守辽西,兵败后拨至乌拉落户。格致的母亲姓常,是因为父母双亡不得已才嫁了“满人”。“如果母亲的常姓父母活

4、着,是不会愿意同我们家通婚的。”这里,格致身为满族后裔的身份和立足点是明确的,她把姥姥姥爷称为“母亲的常姓父母,而把爷爷的爱新觉罗家族称为“我们家”。“福柯曾经说过,应该让历史自身的差异性说话每一个人、每一个阐释者都不可能找到一种超验的理论而完全客观地阐释历史,人的视界永远是由其现实处境构成的。人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能存在于这些事物不断发展和游移的过程中。”从自己的姓氏:爱新觉罗一一肇一一赵入手,格致切入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在民族与部族家族、时间与空间、祖辈与后代等多个层面上探索与思考个体命运,最终获得了洞察历史的敏锐眼光。她记叙的那些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的往事,不仅因充满现场真实感而令人信服,而且

5、能够引发读者的严肃思考。这样,格致散文就使自己的个人经验成功地与公共经验对接,并进一步成为公共经验的一部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格致的散文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还具有认识价值。她以散文的方式让我们触摸到了她心目中的“历史”,并通过视野融合干预、改变我们每个人的“历史”,由此获得存在的终极意义与价值。二、对古老生存方式的追怀每个民族都因为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等多种原因拥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独特的文化。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明代以来,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他们有的进入农耕社会、有的仍以渔猎作为生存方式。格致的祖辈因临近乌拉河而保留了古老的

6、渔猎方式。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她的父亲和叔叔也开始了农耕生涯。但是,原有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在相当程度上仍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思想和情感。格致散文细腻而深入地揭示这一切,使我们看见社会转型中的满族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父亲的渔网写身为村最高行政长官的父亲突然在一个阳光很灿烂的下午,从哈什(满语:仓房)拎出一卦破旧的渔网织补起来。甚至“深蓝色的衣服开始一点点地泅湿”。然而最后,父亲并没有去乌拉河捕鱼,而是“父亲收起了网,一点一点把它叠起来,像细致的女人迭起一件丝绸的衣裳。父亲把叠好的渔网又送回到哈什去了”。格致的叔叔“在农田的包围中”,一个人“用了一年的时间,将这片几十公顷的沼泽地开

7、垦成了养鱼塘”。他宁肯守着鱼塘维持温饱,也不愿用它换回几十万元。因为他和哥哥一样“可能不喜欢泥土,不喜欢庄稼”。格致是一个善于洞察人的内心世界的作家,她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与阐释,揭示了父亲和叔叔对以往渔猎生存方式的无比留恋,同时也曲折反映了自己身为满族后裔的极为复杂的心理。一方面,格致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她赞美父辈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淡泊,赞美他们的强健与质朴,对他们充满了热爱与敬仰;但同时又表现出一种作为后之来者的茫然:“山林和水泽都听懂了一个渔猎民族后裔同渔网的对话,只有我坐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听见。”正是这种茫然使得运笔一向流畅自信的格致在叔叔的王国的结尾出现了少许失态。因为:这样庞大而沉重

8、的的话题,无论是对于一个青年作家还是对于一篇散文来说都是难以负载的。或许,格致的这种茫然正代表了新一代满族后裔面对辉煌而感伤的历史时的心理状态。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满族后裔的格致,并没有一味沉湎于对古老文明的追怀和茫然之中,而是以作家的方式积极投入对现代性的执著追求。获奖散文减法就在揭示生活残酷的竞争与淘汰的同时,真实地记叙了自己迈向现代文明的艰辛历程,极为客观的叙述下面沉潜着女性少有的坚毅与自豪;转身记叙自己以博大的爱心与智慧与歹徒周旋并终于转危为安的详细过程,貌似弱者的格致实际上是以母性包容和疏导了歹徒的邪念,最终以强者的实力保护了自己,阻止了一个青年的犯罪。利刃的语言则以利刃一样的语言,从

9、买西瓜这样的小事写起,批判强权,呼吁社会公正。可以说,格致的每一篇散文都流露出异常鲜明的现代意识,表现出对整个社会现代化的焦灼期待与不懈推动。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记录和象征着一个古老民族更生的足迹。三、对民族文化之根的眷恋格致散文中的满族情结还表现在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上。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的领域,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等形态,它主要处理人类生存的意义问题。其中,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主要载体,语言对人们的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或者可以说它是民族文化之根。1599年,努尔哈赤下令创建了借蒙古字母拼写的老满文。后来,皇太极又命达海创建了在原满文字母旁边

10、加圈加点,增加新字母的新满文,因其发音清楚、表意准确,遂成为与清王朝相始终的官方文字。至乾隆中后期,由于北方各省汉人大规模进入东北,满语文受到强烈冲击,并逐步被汉语文取代。“如果从1599年努尔哈赤下令创制满文时算起,截止到光绪中叶,黑龙江地区语言文字俱从汉俗,满语文在东北地区几乎使用了300年之久,对满族及东北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作为知识分子,格致近乎天然的对自己民族业已消失的语言和文字的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散文中,格致对满语满文的眷恋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其一是执著的寻找。这种寻找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而只是一种心灵的需求,只为“看一看满文是什么样子”。寻找满文共五部分,

11、写作者近乎“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执著:“在泥土里”、“在书柜里”、“在家谱上”、“在研究室里”、“在边疆的大风中”。最后,当她得知锡伯人由于历史的偶然从满语地区迁至新疆后仍在讲满语时,充满了欣喜与自豪:“带着黑土的营养和水分,它成活了,在边疆的大风中,活到了今天!”对于满文这一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格致真可以说是情有独钟。而另一种倾向应该说是“悲伤”。在金姓少年一文中,格致记下了同为努尔哈赤后裔的金姓少年在格致毕业留言簿上留下的话:“如果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我一定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告诉你”应该说,这种失去母语的哀伤,不仅笼罩着金姓少年,更笼罩着作家格致,因为她认为“语言是夏天的裙子冬天的棉衣,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屋檐”。不过,在失去自己的屋檐之后,格致并没有流离失所。她以汉语为工具所创作的一系列散文,不仅记载了自己所了解到的满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记载了作为满族的父辈们的生存方式和所思所想,也记载下了自己作为满族后裔在社会迅疾发展中复杂而鲜活的思想与情感,成为作为个体生命成功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标记。可以说,格致散文的成功,与其所属民族在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方面对她的潜在影响不无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