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视角下幼儿科学问题的设计研究 一、研究缘起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的科学活动,在幼儿学习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问题相当于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它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究中层层深入教师提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将幼儿的思维调至积极状态,促进幼儿的探究能力那如何让问题更加贴近幼儿呢?如何通过问题启发幼儿的探索呢?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二、幼儿园科学问题设计的现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待科学活动时,会力求科学、精准,在与幼儿互动时,也会向幼儿传达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信号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中,经常会出现以下的情况:1、互动中提问较随意在科学活动中,非常考验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能否看到问题的本源,教师能否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教师能否支持幼儿的探索实际情况是,往往在面对幼儿时,受幼儿当下反应的影响,在互动提问时,教师往往是比较随意的,难以把握科学活动的核心2、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比如教室里投放了植物,幼儿也去观察了,这时教师往往会问:“你看到了什么呀?”幼儿往往会从整体去观察植物。
但如果我问:“这个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呀?”幼儿则会对叶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需要提出适应的问题3、教师提出的无关问题较多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老师在说完一句话以后,总会问“小朋友们,对不对啊”“是不是啊”这样的问题,老师的目的一是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希望得到孩子肯定的答复这些问题是跟活动主题无关的,因此我们暂且称它为无关问题老师的无关问题需要掌握一个度,问多了往往适得其反三、科学哲学视角下的幼儿科学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波普尔也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应该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1科学的起点是问题,是当我们的认知与现实产生了矛盾,或者一直坚持的理论受到了冲击正是这样的问题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实验,观察,从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认识要想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问题张红霞老师列举的一个教学例子,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图片,然后问道“我们应该怎样改善环境啊?”学生的回答大概就是“不乱扔垃圾”“保护动植物”“不随地吐痰”等等,那照这个趋势发展,这节课就会变成一节社会课,而非科学课了,这个问题也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实际问题”。
那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叫科学问题呢?比如“为什么污染的鱼塘里面鱼的种类少,数量少?”“为什么被污染的池塘里的水颜色偏深?”当然,这些问题可能不在幼儿的认知范围以内在弄清什么是科学问题,什么是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在科学问题的设计上,还要考虑一下几点一) 区分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在一节沉与浮的活动课中,老师用橡皮泥捏了一个帆船的形状,浮在了水面,搓成了一个圆球,沉在了水底,老师问“为什么同样是橡皮泥,一个沉下去了,一个浮在水面上呢?”这个问题旨在让幼儿研究沉浮与物体面积的关系,它的确是一个科学问题,可是幼儿会给出的回答是什么呢?我猜幼儿也许会说“因为老师捏的”,这可能并不是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那换一个问题呢,老师问“物体沉浮跟物体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啊?”这个问题同样是研究沉浮与物体面积的关系,可是这个就问的很明确,幼儿也比较容易被吸引,且会动脑筋去好好思考二)区分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我们看下面三组问题:A、“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水里会沉,有的会浮?”“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面积有什么关系?”B、“如何让风车转动?”“风车转动跟风有什么关系呢?”C、“为什么气球会被吹大?”“气球的大小与气球的硬度有什么关系?”这三组问题可以说都是科学问题,前者的问题是开放性问题,而后者则是封闭性问题。
对比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包含的变量的个数开放性问题往往暗含较多的变量,而封闭性问题一般只有两个变量如“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会沉,有的会浮?”这个问题的变量包括物体的面积,物体的材质,物体的重量等等然而“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变量就只有沉浮与面积,很明确,幼儿则会随着这个方向去探究和思考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该给自己提开放性问题,考虑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但是给幼儿提问的时候,尽量提封闭性问题,给幼儿思考的方向提问者能够完成开放性问题到封闭性问题的转变,那说明他自身对这个问题的因果关系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不过也不是绝对的说不要开放性问题了,在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一定的开放性问题去拓展他们的思路,加深对问题的思考三)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科学需要回答两种类型的问题,一是是什么的问题,这要求非常客观的描述世界,二是为什么的问题,这是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后一个问题是在前一个问题基础之上的,对“是什么”的问题不够了解,从何而来的解释“为什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应该主要进行“是什么”问题的探究,比如我们只要孩子知道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而不要他去了解为什么有风风车就能转动。
教师在组织活动中,要让孩子先进行“是什么”的观察,当他在观察的过程中真的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自己有探究欲望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去引导幼儿四、对幼儿科学问题设计的建议(一)问题要具有发展性和适应性老师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问题既要是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之上的,又要能将幼儿的探索往深入发展科学问题在注重其自身科学性的基础上,也要关注到它的发展性,考虑其是否有利于幼儿的深入探究,是否把握住了教学目标,是否将幼儿对一事物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二)科学问题应该尽量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提出在瑞吉欧的课例《影子》中,教师首先让幼儿画一画自己的影子朋友,幼儿就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影子画了出来接着幼儿自己出去观察影子,就发现问题了,“影子和画中的不一样,它是躺在地上的”,有的幼儿就发现“影子怎么总是和脚连在一起的”,他们就尝试把脚抬起来,手着地,又发现影子跟手连在一起了,那跳起来吧,影子分开了,可一会就掉下来了这时有些幼儿就想“怎们让影子消失呢?”有的幼儿尝试用布盖起来,有的尝试用沙子埋起来,都没有成功,不过有小孩躲到阴影里,发现影子消失了他们还跟影子玩游戏,画影子,做星星等,最后又画了我和影子朋友。
这节活动中幼儿先画心中的影子朋友,接着去太阳下观察,他们很容易的就发现了矛盾所在,并开始了探索,进而再发现再探索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对影子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设置这样的情境,让幼儿能较为容易的发现事物的矛盾,或者自己认识的偏差,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三)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幼儿易于把握在活动组织中,教师要关注科学问题的指向性,一个好的科学问题要让幼儿能自己把握探究的点,清楚明确这要求教师要深入思考,细致入微总之,教师要想在科学教学中得心应手,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科学问题,什么是真科学问题把握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教师要给幼儿的探究创造环境最后,教师要做好科学活动的引导者1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