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乾隆时期铜版战图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252710248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述乾隆时期铜版战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概述乾隆时期铜版战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概述乾隆时期铜版战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概述乾隆时期铜版战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概述乾隆时期铜版战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述乾隆时期铜版战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述乾隆时期铜版战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述乾隆时期铜版战图在清代,“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辉煌,历时130多年,从清朝时的康熙公元1662年,经过雍正、到乾隆公元1795年止。在清初时期,由于统治者相继施行一系列缓和阶级与民族的矛盾、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统治阶层的稳定,从而使当时的社会经济从明末清初战争的重创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登上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出现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治世局面,清朝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而康熙皇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在巩固和加强祖国统一的方面,康熙为中国的历史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比如他平定了三藩之乱;加强对南方各地的控制;收复台湾,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2、;他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还跟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期间还平定了回部和准部的叛乱,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康乾盛世”把中国封建经济推到高峰,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已达到九亿多亩,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中国的人口在“康乾盛世”时突破了一亿大关。乾隆朝是康乾盛世的顶峰,经历了封建社会由极盛而衰的转折过程。乾隆在位六十年,封建经济发展在当时已经趋向于高度的繁荣。因为清代是以少数民族统治众多民族的王朝,其统治政策显示出特殊性。作为当时的盛世君主,乾隆不免沾沾自喜,晚年他自称“十全老人”。乾隆为了歌颂大清王朝的太平盛世以及自己丰功伟绩,完成统一祖国的宏伟大

3、业,宣扬自己的十全武功,云:“十功者,平准葛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全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今越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今尼泊尔)降,合为十”1。并用汉、满、蒙、维吾尔文字刻碑十全记,记录下“十全武功”的煌煌业绩;并且还命令西洋传教士画家和中国宫廷画家一起,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这些战争的战图,并制作成了铜版画,把这些铜版画大量复制并赏赐给皇子和文武大臣,有利于颂扬功德。这些战图如实的记录了大清帝国在统一祖国中的丰功伟绩,对于我们现在研究清代的社会、经济、军事、建筑等都提供了形象的资料。“中国西部地区有着广阔的边界线,在其版图内,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敏感和少数民族的叛服无常

4、,都使该地区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治理的重点”2。清代前期,天山把新疆分成南北两个地区,前者称为北疆,后者称为南疆。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为维吾尔族居住地,称为“回部”天山以北为厄鲁特蒙古游牧地,简称为“准部”,居“十全武功”首位的便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准噶尔部是清代我国西北地区厄鲁特蒙古四部中最强的一部,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其居住之地势若高屋建瓶,东捍长城,北蔽蒙古,南通卫藏,西倚葱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清廷起初以为准噶尔地处极边,得其地不足以耕耘,得其民不足以驱使”3。而在乾隆朝,弘历认为平定准噶尔是康熙、雍正两朝“筹办未竟之事”,关系边疆安危。上谕称:准噶尔之为西北边患,自有明迄今,垂四百余年。

5、我皇祖、皇考当噶尔丹、噶尔丹策零等落篱完固、兵力强盛之时,尚且屡申挞伐,以为边睡久安之计。肤仰承鸿绪,上荷天麻,适值该夷部落携离、人心涣散之候,既已有机可乘,而乃安坐失之,岂不贻笑于天下后世,亦何以对皇祖、皇考在天之灵耶?此所以熟筹审计,实有万不得已之苦心,非一时之好大喜功,开边衅而勤远略也4。清廷以二次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和一平天山南路维吾尔大小和卓部叛乱的系列战役、受降、凯旋等重大要历史场面为材料而创作绘制的一组图画一一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或称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组画共十六幅,每幅纵55.4厘米、横90.8厘米,纸本印制。创作始于1762年,完成于1774年。1762年,在平定准噶尔部

6、,回部叛乱3年之后,乾隆命郎世宁(JosephCastiglione,1688-1766)、王致诚(JeanDenisAttiret,1702-1768)、艾启蒙(IgnaceSickelpart,1708-1780)、安得义(JeanDamascene,-1781)这四个宫廷西洋传教士画家分别绘制底稿起草战图16幅,后送至法国,该组铜版画从画出草稿到印刷完成共历时11年。在这套十六幅图的铜版画中,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单独的场面,名称如下:1.平定伊犁受降,安德义;2.格登鄂拉斫营,艾启蒙;3.和落霍斯之捷;4.鄂垒扎拉图之捷,郎世宁;5.库陇癸之战,安德义;6.乌什奠长献城降,安德义;7.黑水解

7、围,安德义;8.呼尔满大捷,王致诚;9.通古斯鲁克之战;10.霍斯库鲁克之战,安德义;11.阿尔楚尔之战,王致诚;12.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郎世宁;13.巴达山汗纳款;14.平定回部献俘,王致诚;15.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安德义;16.凯宴成功诸将士。乾隆皇帝对这套平定准部回部战图非常满意,“下令把平定准部回部战图分送给全国各地的行宫、皇家园林和寺庙保存陈设”5,随后又刊刻了平定两金川得胜图,此图由贺清泰、艾启蒙画底稿,经过审定,后交清廷造办处镌刻成铜版画。清内府在刊刻完成平定两金川得胜图(十六幅)之后,以后凡每次重要战争结束后都会按照以往的形式镌刻战图,而且形成了惯例,之后又创作了平定台湾战

8、图(十二幅)、平定安南战图(六幅)、平定廓尔喀战图(八幅)、平定苗疆战图(十六幅)、平定仲苗战图(四幅)。这七套战图是乾隆帝对西北、西南、东南周边采取军事行动的实录6。在这7套铜版画中,以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组图最为著名。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画稿由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这四个分别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等西方传教士画家与中国宫廷画家合作完成,底稿经过乾隆皇帝的审阅,送至法国进行镌刻,虽然铜版画战图是根据画稿制作的,但是法国雕版师并不了解中国画风格,所以该组铜版画还是有浓郁的纯西洋画风,渗透着当时欧洲18世纪古典历史画风的风格,如“全景式的构图,严谨准确的透视与比例关系,真实的三维空间光影

9、表现和近似于科研似的自然主义深入刻画,增强画面的写实感”7。其余七套都是仿照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的模式,在构图形式、制作技法、画幅尺寸方面都无多大差异。底稿由是由宫廷画师画稿,间有外国画师参与,宫廷雕版师制版,经清内务府造办处制铜版刷印而成,这些战图西洋画风格逐渐减少,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增加,但由于中国画家、雕版师对西洋技法掌握不够深入,对西法造型也缺乏深入理解,无法摆脱程式化、图案化的线性传统造型,在观感上略逊一筹,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铜版画。“它们反映了中国宫廷画家在造型、透视、构图几个方面试图融合中西绘画优长的努力,这些尝试体现了既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同时又兼有两者的一些特点,因此称之为混合风格”8。这7套战争版画,生动的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场面,乾隆帝用这些图画尽可能如实地显示了这些伟大事迹,成功地再现了中国统一西北边疆、收复台湾、平定内乱等的历史事实,“版画的起草者也许曾跟随进入战池,因而他们记录的环境、人物服装、武器、战船直至小道具对研究军事史、民族史有重大参考价值”9,为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难得的、生动的形象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