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一、群体的概念(一) 什么叫群体群体(group)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不过,社会心理学讨论较多的群体,通常为规模不超过40人的较小群体作为群体结合在一起的人群,与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然聚会在一起的人群是不同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以下这样三个特点:1、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2、 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者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3、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偶然聚合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和隶属感,没有结构与社会角色分化社会心理学家莱茨曼等人称这类人群为聚合体例如,路口等绿灯过街的人群、电影院中的观众和飞机上的乘客,都属于这种非群体性的人群聚合体不过,聚合体也可以转化为群体被劫持飞机上的乘客,为了一个共同的制服罪犯、求得生存的目标,可能会很快分化成为一个结构化的群体。
二) 群体的类型1、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首属群体也称初级群体“这是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都属于首属群体首属群体通常是由于自然的人际交往形成起来的它的基点是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常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首属群体的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规定性的角色关系由于首属群体常常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它也是其社会影响的最直接来源因此,首属群体对于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对应于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概念,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次属群体的概念,特指区别于首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次属群体是社会根据一定的目标建立起来的,如学校、工厂、政府机构等这类群体通常有显著不同于首属群体的较大规模,其运转也首先依赖于社会角色关系,群体成员有明确的分工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社会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研究中发现,人们的生产率一方面受到有显著表面结构的正式群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缺乏表面结构的非正式群体由此,梅奥将具有正式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称作正式群体,而将由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为纽带联结成的人群称作非正式群体。
这类群体通常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社会角色分化和权利义务的规定正如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职能一样,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事实上,正式群体与次属群体、非正式群体与首属群体有着很大的对应性(但不重合这些概念是从不同的理论背景提出来的)如果说人们正式群体的选择和参与是基于理性思考,是通过参与正式群体来参与社会,那么人们对于非正式群体的选择则主要基于自己情感上的好恶,是通过参与非正式群体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从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意义上说,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参与为人们参与正式群体提供了更多的背景支持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视角,还可以对群体做出各种不同分类,如我们可以根据年龄、性别、民族、社会经济地位乃至群体的大小等各种参数来划分群体类型这些角度的划分非常容易理解二、群体的形成(一)群体形成的过程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进行了一项经典研究,完整地揭示了人们从个体形成群体的全过程这一研究请互不相识的12岁男孩参加夏令营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街区,社会阶层上都属于中产阶级白人家庭研究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个星期,参加实验的被试被分为两个独立人群,相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研究分别安排两个人群进行一系列活动,如一起做饭、修游泳池、玩垒球、一起做绳梯。
结果,这一阶段的一起活动和交往,使两个人群分别从原来的聚合状态转变成了群体每个小组都发展起了自己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的领导者,以及其他一些一个组织化群体座具有的特点甚至连个小组分别自发地为自己的群体起了名字一个叫“响尾蛇",一个叫“雄鹰”至实验第一阶段结束,群体每个成员的角色已发生明显分化,并且稳定下来实验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之间开展一系列如橄榄球、垒球及其他项目的比赛竞争的结果,两个小组出现了明显的“我们情感",“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群体成员分别将自己的群体看作是内群体,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优越,而将对手看成为外群体,似乎对方的特点都不合自己的愿望竞争引起了对于对手群体的敌意第二阶段结束时请被试在两个群体中择友,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本组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分别达到92. 5%和93. 6%o实验第三阶段是探索如何减轻或消除群间的冲突实验安排两个小组被试一起进行一系列共同活动,如玩撤豆游戏,即先把豆子撒下,然后检起来猜捡道德豆子数目;一起用餐、一起看电影短片然而,这样的操作并为有效减轻双方的敌意有一次两群体还在吃饭时发生了直接冲突研究的进一步安排是提供两个群体必须一起协同活动的机会。
如一起修葺野营基地的贮水池,否则大家都会缺水;一起协力将卡车拖出泥潭等一系列共同活动结果,两个群体的敌对情绪明显减缓野营生活结束时再次进行择友测验,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对方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左右与第二阶段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显然,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谢里夫等人巧妙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二)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1、 共同目的心理学家米德尔布鲁克提出,在人们意识到不能单独完成一项工作,或者是通过多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更顺利完成一项工作时,就倾向于组成群体这样,群动,是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上述谢里夫等人不同阶段的反复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2、 隶属需要所谓隶属需要,指个人认同于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以相同方式行为,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对自己进行评判的参照基点,否则就难于自我确认,就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因此,人需要将自己归属于自己认同的群体这就是隶属需要3、 共同兴趣兴趣的一致性是现实生活中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兴趣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群体归属上的分化研究证明,一个群体的吸引力,直接同其所开展的活动是否具有吸引力有关活动越是可以激发人们兴趣,越易于吸引人们参与群体的活动。
4、 压力情境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显示,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有关研究发现,灾祸的受害者会自动与邻里和朋友组成群体去寻找庇护或救援受害者很显然,当人们安全感受到威胁时,组成群体或加入群体,是人们获得足够安全感支持的最佳途径第二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 什么是社会助长(一) 社会助长的概念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作社会干扰或社会干扰作用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他1987年的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车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车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竟赛结果显示,单独计时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则无更大改善,平均时速为32. 5英里特利普里特在实验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二) 、社会助长作用的性质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20年代在哈佛大学曾领导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助长作用的研究。
一方面,他们发现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也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心理学家扎琼克等人在60年代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的礁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如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活动,则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作用如果工作为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的复杂思维工作,则群体背景的作用是社会干扰二、 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为什么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效应呢?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1965年通过研究提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弗里德曼等人1981年则进一步届时,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弗里德曼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境来看待在有他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加弗里德曼等人1981年解释,在有些复杂的思维工作上,群体背景所以造成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和由其造成的种种干涉,可以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
而对于完成复杂的思维工作,集中注意显然是一个重要条件社会干扰的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他人激发了人们过高的焦虑水平,使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这种作用,就像缺乏演讲经验的人在公众面前讲话,过度的被评价压力导致了过分的焦虑,从而忘记了该说什么和从哪里说起三、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早在80年代的时候,心理学家达谢尔就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达谢尔曾经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单独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在达谢尔的实验中,两人一起拔河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 59公斤;3人时继续下降为53. 3公斤;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70年代,心理学家英格拉姆等人更精确地重复了达谢尔的实验,他们专门设计了一个供实验用的拔河仪器该仪器可以精确测量拉力,并有6个明确划分的位置实验时,真被试被蒙住双眼,被安排在最前面的第一个位置实验要求每个人都尽最大努力拉绳结果表明,在被试以为自己后面的第2至第6的位置上还有其他人也在拉时,他的最大拉力要比认为自己只有一个人在拉平均低18%。
1979年,拉特纳用测量被试拍手和呼喊声音强度的方法,也同样揭示了社会惰化作用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与个人单独实验的情况相比,参与实验的人数越多,每人所发出的声音也越小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努力水平的下降1988年,社会心理学家杰柯逊等人总结了 49个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究,涉及被试超过4000 Ao结果如图显示,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作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大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80如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继续下降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