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化功能论视角下的西方传统节日研究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4.88KB
约9页
文档ID:252592496
文化功能论视角下的西方传统节日研究_第1页
1/9

          文化功能论视角下的西方传统节日研究                    陈原艳  陶 勇[摘 要] 本文从文化功能论的视角分析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要素,还原节日形成的过程,展示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并反映民众美好的节日愿望在文化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旨在更加深刻地认识中西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关键词] 文化功能论;西方传统节日;比较G05 :A :1672-8653(2015)09-0057-03[作者简介] 陈原艳,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贵州六盘水,553001);陶勇,六盘水师范学院学生处(贵州六盘水,553001)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首先提出完整的文化理论以取代以往演化论和传播论的观点,该理论被后人称为“功能论”或“文化要素分析法”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一个社会的所有文化其实只是一组工具,其存在目的在于满足人类自身的种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各文化要素之间是环环相扣,且不断变动以保持有效的运作因此,要正确的研究传统节日,找出真正的文化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节日包含若干稳定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相互综合在一起的结果,通过运用文化要素分析法,节日的形成过程得以呈现,而基于文化要素分析的节日比较将进一步深化对两种不同文化和民族的认识一、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要素分析以西方三大传统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和万圣节)为节日文化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文化要素分析还原节日形成的过程,展示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和体现节日里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望1、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节期从12月24日至翌年1月6日,作为西方国家最盛大的节日,从一个宗教节日发展成全民的节日,类似于我国的春节圣诞节起源于基督教徒对他们所信仰的圣子耶稣.基督的诞生的纪念活动其英文名称Christmas 就是由基督Christ 和弥撒 Mass 组成,意为这一天,教徒们要到教堂举行崇拜仪式,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著名人类学家费雷泽就源于印度的罗马密特拉教对耶稣诞辰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密特拉教认为12月25日是太阳的诞辰,人们庆祝这个日子的仪式很特别,午夜时会高喊“童女分娩了,光亮加强了”,而基督教的教徒们也会参加这个节日活动因此,耶稣的诞辰就是把密特拉教祭拜太阳的日期移植到基督教节日的结果。

圣诞节离不开圣诞老人和圣诞树不同国家和地区流传着不同的有关圣诞老人的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大都弘扬基督爱的精神和给孩子送礼物对圣诞老人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如美国人称他为Santa Claus, 英国人则叫 Father Christ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圣诞老人与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关,尼古拉斯是4世纪小亚细亚一个笃信耶稣.基督的主教,为人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关于圣诞树的来源也有多种不同的传说,较为大家接受的说法是:大约在16世纪,圣诞树最先出现在德国,后来,德国的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把蜡烛放在枞树枝上,使它看起来像是在引导人们到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去朝拜圣诞树的种类繁多,有天然松柏圣诞树,也有人造圣诞树及白色圣诞树,但每棵树的顶端必定有个特大的星星,象征东方三贤跟随该星找到了在伯利恒新出生的圣子耶稣圣诞节是最具喜庆色彩的节日,节日活动和习俗众多家里摆放着挂满琳琅满目的装饰品的圣诞树,人们会戴着各式各样的圣诞帽,亲友们相互赠送圣诞卡,圣诞夜唱圣诞颂歌,其中以?平安夜?最为有名,小孩子会在圣诞夜临睡前在壁炉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的礼物,圣诞节当天会吃圣诞大餐,尤以火鸡为招牌菜,晚上还有圣诞晚会。

总之,人们在圣诞节期间借助于各种方式来表达对亲友的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2、复活节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3天后死而复活的基督教节日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不确定,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周Easter”一词源于德文Ostern ,意指 “日出时分”,是古代异教徒一种祭祀新春的礼仪,企图以此能使大地、动物和人类复活,参加者身穿盛装,头戴狰狞的面具,四处游行,尖声喊叫,以此“吓”走冬天由于“Easter”一词喻意新生,于是被基督教徒借用过来表示圣子耶稣再次回到人间在复活节节前一周,教堂要准备两只象征耶稣.基督的大蜡烛,在复活节前一夜点燃,每个信徒手上都点着一支小蜡烛复活节有不少活动和传统习俗,最典型的是:第一,复活节前夕制作作为礼物的复活彩蛋,蛋上绘有美好象征意义的图案;第二,象征复活的复活节兔子(由孩子的父母们装扮)在复活节送给孩子们复活节花篮,篮子里装有各种蛋形糖果、兔形巧克力、毛茸茸的兔子玩具等;第三,在复活节吃烤羊肉和十字馒头,复活节吃羊肉以躲避灾难的宗教传统可追溯到古代犹太人的第一个逾越节,而带十字的馒头原为异教祭祀春天女神沃斯特的习俗,后被基督教用来代表耶稣.基督的复活;第四,人们在临近复活节时彻底打扫自己的住处,并在复活节这天穿戴一新,迎接春天的到来。

总之,复活节除了纪念耶稣的复活,还表达了人们喜迎春天,期盼美好生活的心愿3、万圣节11月1日这一天是基督徒崇敬和纪念所有基督教圣徒的日子,被称为万圣节,万圣节在1840年左右传入美国之后,原本带有宗教神圣色彩和庆祝丰收、新年来临的节日逐渐演变成人鬼同乐的“狂欢节”万圣节还与古代凯尔特人的“新年”和古罗马的果树女神节结下不解之缘以游牧和农业生活为主的古凯尔特人把一年分为两季—夏季和冬季,5月1日到10月31日是夏季,11月1日到第二年的4月是冬季11月1日是古凯尔特人(现在的爱尔兰人)的新年,而10月31日则是他们的除夕,称为Sambain,意为夏季结束古凯尔特人在除夕这一天祭拜赐予丰年的太阳神的同时,也邀请他们祖宗的亡灵回来一起分享丰收的成果据传,死去之人的亡魂在除夕之夜可以附在动物甚至是人的身上,回阳间看望自己的亲人因此,古凯尔特人坚信除夕之夜亡魂无处不在古凯尔特人从10月31日到11月2日这三天庆祝新年,在这三天里他们可以随意装扮和做恶做剧,孩子们可以挨家挨户要东西吃万圣节期间,象征鬼神的各种标志出现在众多场所和饰物上,有杰克灯、黑猫、骷髅和女巫等,最明显的标志当属杰克灯杰克灯源于古凯尔特人新年习俗,除夕晚上,人们用大萝卜刻成带有鬼脸图案的灯笼,欢迎亡灵归家,并相信其有驱除恶灵的功效。

古凯尔特人移民到美洲后,因美洲盛产南瓜,后用南瓜取代萝卜,所以杰克灯也叫南瓜灯在万圣节期间,人们会穿着各种离奇的化装服和戴着鬼脸面具万圣节前夜人们化鬼妆,自娱或娱人或是听人们叙说古老的传说、神话或恐怖的故事在孩子们中间流行着在万圣节前夕玩“不给就闹”的游戏总之,万圣节是一个“圣”与“俗”文化传统相结合的节日,一方面纪念基督圣徒,悼念亡魂,一方面尽情玩乐二、中西传统节日比较基于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要素分析和节日习俗所反映出的民众心理,中西传统节日在文化内涵上的共性和差异归纳如下: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共性主要体现在热爱生活,尊老爱幼,赞美爱情和对英雄的景仰四个方面传统节日对人们首先意味着闲暇、欢乐和幸福如中国的清明放风筝、端午赛龙舟、重阳节的登高活动,西方的圣诞节唱颂歌,万圣节孩子们的恶作剧等,都是人们表现对生活热爱的形式;其次,在传统节日里子女们表达对长者的尊敬,对幼小者的关爱如中国的“重阳节”、西方的“父亲节”和“母亲节”等;第三,中西文化对爱情的赞美亦在传统节日中得到展现如中国的“七夕节”、西方的“情人节”;最后,中西传统节日都有纪念某个历史人物而设立的如中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西方有“哥伦布纪念日”。

由于中西方在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节日所呈现出的文化差异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背景中国传统节日是以农耕文化为背景,西方传统节日是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社会,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岁时节令,岁时节令指导了古代农业,也深深融入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中,某些节气还形成了重要的节日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等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兴起和普及,许多传统节日被基督教化如美国的“感恩节”,最先是移民北美大陆的清教徒庆祝丰收的节日,后被规定为“感谢上帝恩惠”的节日第二,不同的传统节日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春节除夕吃团圆饭,清明吃 “子推饼”,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中秋吃月饼等,丰富的饮食文化渲染和活跃了节日气氛这和中国人对生命追求健康长寿主要通过饮食来实现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着深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张军,2002:87)。

西方节日也有一系列的节日食品,但更多表达了人们借助节日释放感情,缓解压力、追求快乐的目的如愚人节人们的相互愚弄,万圣节前的化装“狂歌乱舞”等这与西方人对生命追求健康快乐主要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的思想观念是紧密联系的第三,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观,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个体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及以家庭为纽带的经济模式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与群体的统一中国传统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活动为中心节日里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孩子平安,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无不体现中国人的淑世情怀中国传统节日强调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分享欢乐,注重伦理道德的传承,但少了世俗所需要的娱乐色彩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强调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欢乐往往只跟个人有关,人们更偏向于把节日活动当成缓解压力和情绪发泄的通道,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譬如西方的情人节是两个情侣之间的节日,与其他任何人无关第四,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追求和谐、圆满意识,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充满了悲剧和罪感意识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形成了追求稳定、向往祥和圆满的民族文化心理,传统节日也是以家人团圆、走亲访友为主要目的。

人们以节日的方式去体会生活的韵味和自然的情致,这完全吻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理念西方传统节日一方面深受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悲剧、命运悲剧意识的影响,认为面对神秘莫测的世界,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一方面又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上帝面前的罪人,只有相信耶稣.基督的救赎,个人的罪才能被上帝赦免因此,西方最大的宗教节日圣诞节就是关于耶稣降生的节日结 语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节日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识别民族特征和民族个性的主要标识之一,对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有助于客观认识西方文化,理性对待西方节日,同时拓展自己传统节日的功能,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参考文献][1] Zhu Yongtao, Wang Lili.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Majo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 Introduction [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1.6.[2] 陈久金, 卢莲蓉. 中国节日及其起源[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3] 房泽庆.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D]. 山东大学,2008.[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