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共情在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易 俗摘 要:共情( empathy)概念从出现至今, 在西方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各个领域都引起了对共情的关注,其中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多个分支学科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究其应用范围,主要还限于发展与教育以及咨询的领域,其他范围很少涉及,近年来,有研究涉及到医学领域以及服务领域,但仍缺乏对共情应用领域的综合探讨,在本文中,从共情的概念开始探讨,关注共情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于发展,为该领域后期的研究做铺垫关键词:共情 咨询 教育 人际关系 医疗纠纷1. 共情定义1909 年,铁钦纳在“关于思维过程的实验心理学讲稿”中首次提到英文“empathy”一词,[1]这使得共情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大辞典中随后,有研究者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种心理现象,如同感、移情、共感等概念而在本文中则采用共情的说法共情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称呼,如在美学领域, 常将empathy 翻译为移情移情意味着一个人把自己内在的感情无意识地投射到一个审美对象或审美活动中这个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作为审美的对象, 物是没有感情的,物的感情是人投射上去的。
在美学概念的移情中,主体把情感、生命力灌注、移置到对象上去,使客观物象有了生命力, 有了感情[2]中国儒家文化中, 孔子认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这里孔子所言所指的是,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接受或者不喜欢的事物,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这个地方,孟子的说法比孔子则更为直接,他指出, 每个人都应该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没有同情心, 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儒学中,恻隐之心是儒学中最重要的仁的基础而这里的恻隐之心显然说的就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 也就empathy同样在咨询的领域当中,强调的更是一个情字,不管是精神医师或者是咨询师,他们都认同在这样一个病患或者是咨询关系中,所注重的是一个情字,而医生与患者的互动或者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也就讲究了一个字,那就是“共”字,所以在一段成功的咨访关系中,一个有着高共情能力的咨询师会更容易使得来访者接纳所以在咨询关系中,对共情的另一种说法即为同理心共情的发出者是咨询师作为来访者的一面镜子,咨询师通过共情,让患者有机会审视被各种防御掩盖了的真实的自我。
咨询师需要进入并洞察患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能沉浸到患者的主观世界中去如果仅仅是沉浸,则咨询师就成为了患者,会随着患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从而丧失了影响患者的能力;如果不能沉浸,咨询师又不能充分理解来访者[4]因此,罗杰斯一再强调,要沉浸,但不能失去自己,即所谓“不失去好象的特质”2.共情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1 咨询领域现阶段,对共情使用最多的一个领域即为咨询领域,在这个领域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一开始,不同流派的理论家们对共情对心理治疗作用有着不太相同的看法和态度在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家们仅把共情当成他们心理治疗手段的一部分,仅仅只是一种治疗手段而已,但是在人本心理学家那则始终把共情看做是心理治疗中部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正如人本心理学家Bozarth 等人(2001)所描述的,“如果要挑出一个因素来预测心理治疗效果的话,那么无疑这个因素就是来访者感受到的治疗师对他们的共情”而随着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共情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肯定,几乎受到了所有治疗学派的重视但像心理学其它领域的许多研究一样,要确切地证实共情与心理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是很困难的,而作为人本主义治疗学派的创始人,Rogers是第一个努力倡导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的人,并且后来的学者们在他的思路之下对共情这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研究,并且也取得了大量的具有实证性的结果。
关于共情在心理治疗中作用的这个争论还将在很长一段的时期内存在下去,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我们所做的研究,还很难用真正的实验去验证共情与心理治疗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为人们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很难进行严格的实验操作,一些变量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恐怕也是整个心理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对心理治疗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显得尤其突出2.2教育领域2.2.1共情的必要性在教育领域对共情的应用,主要是探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共情班主任的共情是指他能真切的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能以自己的态度去影响学生,这种共情能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能力,他能帮助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和联系,并且能够触发学生的深度情感,决定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深度,增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管控力这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角度,同样,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待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共情”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共情教育下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更加的顺畅,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来自www.Lw5U.com]也更能感觉到爱2.2.2教育中对共情的误区在教育中,对共情的误区不是说教,也不是老师简单的说一句,“我理解你”,然后立马又转位“但是”再以自己认为的“正确的道理”来评价学生的对错。
对学生的共情应该是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份,年纪出发,和学生进行共情,让学生觉得老师与自己的想法能达成共鸣,能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都能在老师那里找到存在的理由2.2.3如何和学生共情2.2.3.1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技术,恰当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别人表达口语的内容,还要去观察对方的非言语信息,比如表情,行为,小动作,并及时的给予适当的反应,反馈言语或者非言语信息,这样的倾听,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认真的听自己说,有一种被尊重和理解的感觉2.2.3.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即使是老师,也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来为其行为寻找合理性,最大限度的理解对方,这是“共情的关键”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有时候会不i准确的表达,也找不到恰当的共情表达方式,这需要我们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碳素,来达到理解和沟通2.2.3.3尊重绝对不是挂在嘴边说说,手上却又做着另外一套,对于老师对待学生而言,不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更要尊重他的选择和决定,不要替学生做决定,也要去理解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从这个角度去尊重学生,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对于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给孩子尊重,不以父权或者母权去压制,这样的孩子在民主的环境中成长,往往更有自己的主见。
2.2.3.4学会共情的沟通共情的前提是先倾听,后反应,包括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如点头、身体前倾、正视对方等,这些行为都能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在认同学生的表达时,以积极的语言来鼓励他们,能够引导学生表达深层情绪在不同意学生表达时,需要冷静地调整情绪,而不是简单的抛出一句“你怎么能这么想呢”等等,这样不良的沟通,会让师生沟通进入死角而在共情的角度进行理解和沟通,这能在最后达到教育的目的2.3 医学领域共情在医学领域的发展,现阶段还停留在护士[来自wWW.lw5u.coM]与病人之间的共情,如护士对糖尿病患者的共情能使病情的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或者护士对病人的共情能让病人减少疼痛等等护患沟通是护士和患者之间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交流的内容是与患者的护理及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同时包括双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方面的沟通[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与护患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2]但是对于共情与医患关系却少有了解2.3.1医患关系医患纠纷,是近些年来的一个恼人的话题,而如果认真的从这些纠纷上去分析,可以发现,除了真正过失外的纠纷,其余的纠纷起因源自于双方的沟通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双方共情不足,或者面质有余2.3.2中医与西医的共情在中医方面的共情要比西医的共情来得更整体西医是分开看问题,而中医是整体看问题在西医中,情绪与躯体是分开的,躯体的疾病则是我们平时看的西医,而情绪的疾病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所以,在西医的范畴内,医生的职责就是通过仪器的检查,来看你那些部位出现了病变,追求的是百分百的客观,至于在这个过程当中病人是不是有听懂,有什么疑虑和担心,这都不是医生要考虑和安慰的内容,如果在西医就诊时,被发现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障碍,会主张心理部门介入合作,所以在看西医的时候,西医对患者的共情是没有的,更多人在西医就诊时感觉是冰冷的房间和程序化的流程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中医看病的流程通常都是“望、闻、问、切”四个步骤,通过对病人脸部气色,情绪,动作行为,以及疾病史再结合当时的脉速来对病情做出诊断在看病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医患关系的良好互动,使患者信任医生,从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中医这些看病的流程,更像是我们在心理咨询中所运用到的共情和倾听在倾听病史的时候观察病人的行为脸色变化等,并施以共情,来达到对病人病情的理解和安慰,从而是医患关系得到进一步的信任和巩固。
2.3.3医患共情的技巧在医患关系中的共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同理心,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去理解别人,同时,也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从而来影响对方在医患关系中,尽管医务人员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是一旦出现诊断不清,疗效不好或者难以避免的死亡情况时,有的患者就会情感失衡,进而影响到自身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这种状况下,患者方面的家属本身就很难通情达理,如果之前或者此时个别医务人员有某些不恰当言行(共情不足),则很有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在医患沟通时,我们可以尽量应用共情技术来化解问题,在充分理解患者或家属特有心情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表达出这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引导患者和家属进行理性思维,提交其接受现实结果的可能性事实上,医务人员在医患沟通和共情充分的前提下,适当、灵活的面质有利于促进患者和家属对病情的正确理解和合理推断、并且能够和医院达成更好的共识与合作2.4人际关系2.4.1群体关系在孙炳海等人[5]研究中写道:大学生的观点采择和助人行为,在群体关系不同时与共情的反应会有不同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后在内外群体关系下,对观点采择、共情反应与助人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内外群体下,大学生的观点采择都通过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预测助人行为,即共情反应是观点采择影响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
仅从影响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关系的个体因素来看,这个研究中发现共情反应是产生助人行为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共情反应在个体助人行为中具有动机功能与信息功能(Batson,Turk,Shaw,&Klein,1995)观点采择有助于共情反应的增加,而共情反应能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构建人们对共情对象在情感上的共鸣反应,进而促使助人行为的发生2.4.2共情对灾后初期心理重建的作用2.4.2.1 满足灾民被理解的需要共情很好的满足了灾民对理解的需要,尤其是在经历过汶川地震这样严重的灾难事件后,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在这个时候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担心、迷茫无助、等情绪都会与平时的情绪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有生理上的反应,如发抖、抽筋、呼吸困难等等,他们的这些异样感觉,需要别人能够正确来理解,也迫切的需要告诉别人他们的感受,心理援助者如果光有心理技术而没有共情能力的话,是无法走入到这些有着强烈心理创伤的人群中的因为只有当这些人满足了被理解感,他们才 会建立起安慰和幸福信任感,来配合进行下一步的心理治疗2.4.2.2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援助关系人类的情感交流在灾难前面的表达是一样的。
因此在与灾民的沟通过程中,援助者如果有着良好的共情能力,那么不管灾民是何教育背景或者与心理援助者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