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范仲淹诗词《苏幕遮·怀旧》原文译文赏析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36KB
约5页
文档ID:252520848
范仲淹诗词《苏幕遮·怀旧》原文译文赏析_第1页
1/5

范仲淹诗词《苏幕遮·怀旧》原文译文赏析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译文】 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涯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充满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始终延长到夕阳之外的天际 悄悄思念家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耀高楼时不要单独依倚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解释】 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波上”句:江波之上覆盖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际,好像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家乡,因此,这两句有感慨家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愁闷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长展,融汇进流淌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覆盖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长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耀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地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共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着我之颜色”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顶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味道”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际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际,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仆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外表上看去,似乎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退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

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怪,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欣赏,由于单独一人倚栏远眺,更会增加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由于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到达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构造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别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精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风光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宽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喜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地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扩展阅读:文学成就之散文 宋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侈的背后埋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见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局部,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

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乐观作用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规律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奉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谈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地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