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欧阳修经典文言文翻译三篇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55KB
约9页
文档ID:252425408
欧阳修经典文言文翻译三篇_第1页
1/9

欧阳修经典文言文翻译三篇 欧阳修经典文言文翻译【篇一】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暗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叉,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围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非常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密,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筑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来宾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观赏山水的美景观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悟在心里,寄予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集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同意;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吵闹的人,是欢快的来宾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来宾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盛成荫,鸟儿处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快地跳动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欢乐,却不知道人们的欢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欢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欢乐为欢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快,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欧阳修经典文言文翻译【篇二】 《梅圣俞诗集序》 宋代: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全部,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惊奇,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终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慨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整理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翻译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

莫非真是这样吗?也许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宠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观察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怪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予在怨恨挖苦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也许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也许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才智,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粹,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管贤愚,谈论诗歌必定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爱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常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殊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举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举。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莫非不是很壮伟的吗?惋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慨社会上只宠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莫非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许多,自己却不整理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忧它太多简单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热爱圣俞的诗作,担忧不能全部得到它,非常快乐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从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殊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许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欧阳修经典文言文翻译【篇三】 《秋声赋》 宋代: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郁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哀痛;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余曰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落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翻译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突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惊奇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突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突然而至。

遇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似乎金属撞击的声音,再(认真)听,又像衔枚奔跑去攻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答复说:“月色皎皎、星光绚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也许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爽明净、天空高远、日色光明;它的气候严寒、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孤独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安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行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密而使人欢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拂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缘由,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经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牢固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年轻了,都会哀痛。

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当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很多琐碎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肯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经常思索自己的力气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才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认真考虑毕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