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

上传人:慎之 文档编号:252358855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 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 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表1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完成第12题。表1日期日出时刻日落时刻7:3217:086:3118:154:4519:397:2216:49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A.B.C.D.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最

2、靠近赤道时,雾灵山的昼长最接近12小时。利用四个日期的日落时刻和日出时刻(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可分别计算出其昼长:昼长为9小时36分,昼长为11小时44分,昼长为14小时 54分,昼长为9小时27分。的昼长最接近12小时,因此B项正确。第2题,雾灵山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雾灵山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且正午时太阳应位于正南方。C图表示日出正东,日落正西;D图表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故C、D两项错误。A和B图均表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但A图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方,B图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B项正确。答案1.B2.B图1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

3、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完成第34题。图1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4.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解析第3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界面M上部为水平岩层,说明其以沉积作用为主,而N岩层为向斜,说明该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发生了弯曲变形。因此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构造运动变化,D项正确,其余三项无法从图文材料进行判断。第4题,读图可知,乙岩层与甲岩层交界面M

4、处,乙岩层最上部的部分岩层缺失,说明乙岩层形成后经历了长期侵蚀,C项正确。甲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侵蚀,后接受沉积,A项错误。乙岩层位于甲岩层下方,说明乙形成时代早于甲岩层。丙位于沉积岩的地表,是受地表外力侵蚀形成的沟谷,D项错误。答案3.D4.C图2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图25.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地形B.水源C.植被D.坡向6.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位于阳坡,建筑物采光好,乙位于阴坡,建筑物采光较差,故将甲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是坡向,D项正确。甲处等高线和乙处等高线都密集,不利于建筑物

5、布局,A项错误。水源和植被条件相差不大,B项和C项错误。第6题,读图可知,改造后的等高线随海拔由高到低(由N向M)的变化表现为密集稀疏密集,故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又陡坡,地势由N向M整体下降,且上部(N一侧)等高线条数多,下部(M一侧)等高线条数少,符合此规律的为B图,故B项正确。答案5.D6.B图3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78题。图37.该月最可能是()A.3月B.6月C.8月D.10月8.此时,澳大利亚()A.地天高云淡B.地干热风大C.地南风暴雨D.地北风酷热解析第7题,根据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与同纬度的海洋相比,澳大利亚大陆内部气

6、压更低,且澳大利亚北部陆地出现低压中心,盛行西北风,由此推测此时为南半球夏季。故该月最可能为3月,A项正确。第8题,此时,地位于高压脊,以晴天为主,天高云淡,A项正确。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B项错误。地此时主要刮偏南风,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水汽少,不可能出现暴雨天气,C项错误。地此时为偏北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气候较凉爽,D项错误。答案7.A8.A图4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完成第910题。图49.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A.人口总数减少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D.劳动力增多10.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7、A.自然增长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D.生育观念解析第9题,该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无法推知人口数量的变化,A项错误。当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10%,即意味着这个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虽有所增大,但小于10%,B项错误。该城市2650岁人口占比明显增加,人口平均年龄增大,C项错误。劳动人口一般指1660岁年龄段的人口。与2000年相比,2016年1625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明显减少,2660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明显增大,考虑到1625岁年龄段很大一部分人正在接受教育,因此2016年的劳

8、动力数量更大,劳动力增多,D项正确。第10题,图中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明显变化是2650岁人口比重的增加,即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增加明显,由此推测可能是因为该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条件好,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来务工,故C项正确。人口的自然增长及生育观念的变化主要影响青少年人口比重的变化,而图中青少年人口比重相差不大,故A、D两项错误。医疗水平的变化对青壮年比重的大幅度提高影响小,B项错误。答案9.D10.C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图5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图51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9、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1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地下水位上升地表气温升高生物多样性增加地表径流增多A.B.C.D.解析第11题,该城市某区域不透水面比例的变化等于2015年与1989年该区域不透水面比例的差值。读图估算可知,距离市中心1520千米处的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B项正确。第12题,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位下降,错误,正确。城市道路、广场等不透水面增加,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地表气温升高,正确。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硬化路面增多,会破坏部分生物原有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错误。综上分析,C项正确。答案11

10、.B12.C图6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图613.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1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解析第13题,日出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太阳辐射增强,地面接收的热量越来越多,城市地表温度越来越高,至上午10时左右,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流运动明

11、显,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导致PM2.5浓度下降,C项正确。户外活动减少对于PM2.5浓度减少影响很小,A项错误。10时之后降水频率增加和汽车流量减少不符合常识,B、D两项错误。第14题,华东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SO2排放量小;东北地区煤炭、石油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SO2排放量大。因此导致两地SO2浓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结构,其余三项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项正确。答案13.C14.A2019年,从安徽合肥发车,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已突破百列。图7为“我国丝路班列出境与海上丝路出港部分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

12、516题。图715.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A.运输时效高B.单次运量大C.单位运价低D.绕行路程远16.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有助于安徽省()A.完善交通网络B.做强能源产业C.改善环境质量D.增加就业岗位解析第15题,海上丝路货运采用海运,而丝路班列为铁路运输。与海运相比,铁路运输速度快,运输时效高,单次运量小,单位运价高,绕行路程近,故A项正确。第16题,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多,更多的货物在合肥集散,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D项正确。货运班列增多,对于完善交通网络、做强能源产业和改善环境质量影响很小。答案15.A16.D图8为“黄河干流主

13、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图817.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B.C.D.18.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解析第17题,潼关站以上流域引水灌溉,流入黄河的径流量减少,河流搬运能力减弱,输沙能力下降,导致下游潼关站输沙量减少,正确。潼关站以上流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植被覆盖率提高,流域内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减少,会导致潼关站输沙量减少

14、,正确。潼关站以上流域内没有削山平地,错误。短时间内输沙量的急剧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所致,与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错误。综上分析,B项正确。第18题,2016年前后,黄河中、下游的地形起伏和流域面积没有大的变化,故A、B两项错误。水库具有拦泥蓄水的作用,中游大量修建水库,会拦截大量泥沙留在库区,导致黄河下游的输沙量明显减少,C项正确。水土保持工作会导致中游和下游的输沙量均出现明显减少,而不仅仅是下游明显减少,故D项错误。答案17.B18.C(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

15、选均不得分。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9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10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920题。19.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20.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10中()A.增大B.增大C.减小D.减小解析第19题,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是因为库区表层水受热膨胀上升,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小水滴,此时库区周围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图A表示山谷气流上升,图D表示海面气流上升,均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故A、D两项正确。第20题,云层增多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图10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