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北宋帝陵比较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52350380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与北宋帝陵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唐与北宋帝陵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唐与北宋帝陵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唐与北宋帝陵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与北宋帝陵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与北宋帝陵比较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唐与北宋帝陵比较研究 单爱美(新疆吐鲁番市文物管理局 阿斯塔那古墓文管所,新疆 吐鲁番838000)摘要:唐与北宋两代帝王陵墓在结构、布局方式、石像艺术特征、陵寝制度等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北宋帝陵规模虽不及唐帝陵规模宏大,但其神道石像艺术比之唐陵有过之而无不及。布局紧密有序,昭穆分明,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从唐到明清的徘徊恢复期,其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关键词:唐;北宋;帝陵中国古代的陵寝制度是帝王推崇至高皇权、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期,对其陵寝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由兴盛到衰落的必然趋势。一、分布区域与

2、建筑结构(一)宋皇陵的分布区域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高速发展时期。唐立国290年,传15世,含武则天共21帝。其中唐高宗与武则天夫妻合葬乾陵,因而唐朝共有20座皇陵。除被朱温杀害的末代二帝昭宗和陵在河南偃师、哀帝温陵在山东菏泽以外,其余各陵都位于咸阳二道原及北山诸峰上,即西汉帝陵以北,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关中十八陵”。自西而东依次为高宗乾陵、僖宗靖陵、肃宗建陵、太宗昭陵、宣宗贞陵、德宗崇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高祖献陵,此一线以北,自西而东为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中宗定陵、顺宗丰陵、睿宗桥陵、宪宗景陵、穆宗光陵,玄宗泰陵。北宋皇陵在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城南,

3、洛河东南、嵩山以北,分为四个墓葬区;号称“七帝八陵”。东南部西村区三陵,为宣祖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中部芝田区一陵,为真宗永定陵;东北部孝义区二陵,为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西南部八陵区二陵,是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二)唐宋皇陵的建筑结构比较唐代帝王陵墓的建筑结构有两种类型。一是“封土为陵”,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来自www.lW5u.coM、武宗端陵、僖宗靖陵都属此类。封土崇高,为秦汉以来的传统帝王葬制。第二种为“依山为陵”,这是有唐一代最主要的帝王陵墓建筑结构。其源于汉文帝的霸陵,它利用山的自然形式,在山南开凿墓室。除前述的四个帝王均为“依山为陵”式,这是唐陵建筑的最大特点。而北宋

4、帝王陵墓的结构只有“封土为陵”一种形式,而且北宋陵寝比唐代陵寝规模较小。唐代帝王陵墓的合葬为帝后同坟同室。北宋皇帝陵园平面为方形,神门四开的布局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传统,封土为陵,帝后同兆域但异坟异穴渊源于西汉。上下宫分立、献殿设于上宫封土之南,南神门外为主神道等则完全仿自唐。也就是说,从陵园基本布局和建筑看,北宋皇陵是对汉、唐皇陵有关制度的直接继承;上下宫各自的祭祀功能以及皇陵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等方面来看,宋陵与唐陵基本一致,乃至上下宫名称直接沿用自唐代。但北宋帝陵的下宫均在上宫西北,与唐代有所不同。唐代帝陵的下宫据杨宽先生考证,大体上位于上宫的西南。二、皇陵选址与堪舆术(一)堪舆术对宋代皇陵选

5、址的影响堪舆术其实就是风水术,其对宋代帝陵选址、建筑设计、平面布局的影响极大。这方面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北宋皇陵所说,北宋皇陵的选址极其偏信于“五音姓利”说。“五音姓利”对于北宋帝陵的选址、建筑布局的影响,是堪舆术对宋陵影响最为明显的方面。“五音姓利”说的基本理论是把诸姓按“五音”分为五类,再与“五行”相对应,从而得出姓名所对之有利的阴阳宅方位、地势走向。赵姓属角音,角音所利为壬、丙方向,也就是正东偏南。这恰恰反映了赵宋皇室用阴阳堪舆的迷信思想,把这种神秘的方术作为其为皇陵的至高无上裹上一层严密的“保护膜”,这完全是出于维护赵宋皇朝的长久封建统治考虑。(二)北宋帝陵的分布相对唐陵比较集

6、中宋代同唐以前诸帝陵相比较,每座帝后陵的规模都小,这是因为汉唐时期帝王一般在即位以后一年之内就开始营建“寿陵”。汉武帝在位54年,陵墓修造了53年,因而其陵墓规模很大,封土高达53.4米。而北宋帝陵的建造却在皇帝驾崩之后,取消了营建“寿陵”的制度,必须等待死后才开始营建,而且工期短,只有七个月的营建期限。因为按照礼制死后七月必须安葬,否则不能入神庙供奉。正是由于宋陵的规模小,使得宋代皇陵不像汉唐帝陵那样布局分散,而是相对集中于同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北宋各陵建置格局基本相同,方位皆坐北朝南偏东约六度。每座帝陵域内有帝陵上宫、后陵上宫、下宫、陪葬墓等。最外围用树篱围绕,在陵域之内禁止采樵放牧,并有专

7、人看守。在各座陵域之外还有一些自为茔域的亲王坟、供帝王谒拜山陵时下榻的行宫、为死者祈福的禅院、看守人住宅等。帝陵上宫,是各陵区中最主要的部分,位于陵区的南部,以崇高的陵台为核心,面积在5公顷左右。围墙四面设有神门及角楼,南神门外设有献殿,作为朝陵的祭奠之所。献殿旁还有一些附属小建筑。陵台为阶级式三层方形土台,下层每边长260尺,逐级上收,每层土台上植柏树。陵台之下为存放棺椁的地宫,深57尺至100尺,各陵不等。在上宫以南,沿陵台和献殿的中轴线向南延伸,排列着门阙、仪仗,形成一条神道,其长约300米。后陵上宫建制大体与帝陵相同,只是规模缩小。后陵西北即为下宫,是供奉帝后遗容、遗物和守陵、祭祀的场

8、所,主要建筑有正殿、影殿、斋殿、浣濯院、神厨、陵使廨舍、宫人住所、库房等。围绕上宫和下宫,筑有十多米高的神墙,称宫城。宫城一般占地一百多亩,四面开有神门,神门外各有石狮一对,防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围墙四面设有 神门及角楼。南神门外设有献殿,作为朝陵的祭奠之所,献殿旁还有一些附属小建筑。在上宫以南,沿陵台和献殿的中轴线向南延伸,排列着门阙、仪仗,形成一条神道,其长约300米。神道是通往宫城的通道,神道两侧是对称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来自wwW.lw5U.com向北,有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瑞、马与控马官、虎、羊、客使、武将、文臣、镇陵将军和宫人等。各陵石雕内容和数量基本相同,一般为58件

9、,但体积和雕刻技法则迥然不同。整个陵园,包括后妃陵墓在内,统称“兆域”,兆域内广种松柏和枳橘,显示庄严与肃穆。北宋陵寝制度建设布局规划强调在一个不大的自然地理区域里,各个陵寝之间要遵从一定的尊卑关系,严格遵从昭穆制度,它们以太祖永昌陵为中心,按左昭右穆的制度排列井然有序。三、皇陵命名与陪葬制度、陵寝建筑物(一)唐与宋代帝陵命名有单、双字之别唐代帝陵命名皆用单字,如太宗昭陵、玄宗泰陵等,无双字现象。而北宋帝陵的陵名均为双字,如太祖永昌陵、真宗永定陵、英宗永厚陵等。这大概是仿自南朝诸陵的命名体制。“七帝八陵”区域中有宣祖安陵,安陵为单字命名。然宣祖并非黄帝,乃追尊且建立之陵寝,可不计入北宋帝陵命名

10、制度。(二)宋代皇陵的陪葬制度与唐代有所不同宋代皇陵与前代一样也有若干紨葬、陪葬墓,但陪葬制度与唐代明显不同。北宋诸陵虽在同一兆域里,但各有封域,自成体系,每陵各有数目不等的陪葬墓。这些陪葬墓一般位于帝陵西北方,以距离帝陵的远近区别尊卑。唐代帝陵分布相对分散,昭穆制度不明显。唐代国力昌盛,其帝陵更多地表现为每位帝王强化其自身权力的至高无上,是推崇封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而且唐代陪葬制度在前期表现突出,数量上也是偏多,反映唐前期国力昌盛。这一时期,据考古勘察高祖献陵有陪葬墓67座,太宗昭陵现有陪葬墓167座,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乾陵17座,中宗定陵15座。安史之乱以后帝陵陪葬墓显著减少,有许多

11、帝王没有陪葬墓,像代宗元陵、敬宗庄陵、文宗章陵、武宗端陵、懿宗简陵、僖宗靖陵均无陪葬墓的发现,而玄宗泰陵只有高力士一人作为陪葬。这其实是唐天宝(742755)以后地方藩镇割据、皇权没落的表现。而北宋诸帝陵除英宗永厚陵无陪葬墓、太祖属开国皇陵不为常例外,其余陪葬墓基本差不多,且多为皇亲国戚。北宋虽无唐代强盛,但中央集权、君主高度集权明显盛于唐代,这从唐宋陵寝陪葬墓制度比较可窥端倪。(三)宋陵石刻的精细刻画、写实性远甚于唐陵宋陵石刻的精细刻画是以前历代陵墓石刻所不及的。汉、唐时期陵墓雕刻作品不拘于局部的细微变化,而是通过庞大的形体关系,总的动态设计来传达雄伟的气魄。宋陵石刻不但继承了这一良好传统,

12、而且又向精细刻画方向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写实性是宋陵创作最为鲜明的特征,写实倾向贯穿于宋陵石刻创作的全过程,从早期到晚期无论人像、动物作品都沿着这一倾向趋于成熟。汉代帝陵石刻以动物神兽为主,充满浓厚的神秘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唐代帝陵虽增设人像,动物品种增多,但大多仍线条粗犷、形象质朴。而宋陵石刻以写实为主调,但在写实中也注重夸张,呈现静中有动、寓动于静的艺术效果。我国传统美术历来注重行和神的关系,神行合一在宋陵的石刻艺术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为唐陵所不及。(四)宋陵管理机制较唐陵健全北宋皇陵管理机制较为健全,而且设专门的寺庙供奉山陵。为了拜祭祖先,巩义陵区专门建有香火禅院。永安禅院

13、为永安、永昌、永熙三陵所建,永定禅院供奉永定陵,并且设置永安军,专供奉陵邑。以上通过三个方面对唐宋帝陵作初步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唐宋历史的兴衰,唐宋两代不同的思想观念,唐夸张自信,宋神秘中寓意写实,唐宋变革从帝陵的礼制和风俗可见端倪。宋代皇陵在继承唐代帝陵的基本制度上有所创新,其石像艺术比之唐有过之而无不及,形神合一。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的徘徊时期,其上承盛唐下启明清。参考文献1陈安利.唐十八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3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贺梓城.关中唐十八陵调查记J.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作者简介:单爱美(1981),男,汉族,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毕业,现任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局阿斯塔那古墓文管所科员,文博馆员。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