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32【关键词】产后;尿失禁;盆底康复治疗;综述国际尿控学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对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 UI)的定义是尿液不自主排出[1]妊娠、分娩是引起产后UI的独立危险因素[2]不同文献报道的不同孕期UI的发病率在16.8%-72%之间,产后3个月到9个月UI的发生率在9%-45%之间[3]而孕产期UI与远期UI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是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预测因素[4]妊娠、分娩是绝大多数育龄女性必不可或缺的一段经历,随着我国二孩、三孩政策开放,产后UI的患病率会逐年增高UI并非致命性疾病,但其症状严重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5]随着科研及医疗水平的发展,盆底康复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因次本研究特对不同盆底功能康复方法进行综述1 尿失禁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盆底支持系统由盆底肌肉、筋膜、韧带以及神经、血管等组成[6]。
盆底支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均基于其间的相互作用盆底系统犹如一张吊床,将盆腔器官牢牢地包裹于其中,使盆底器官处于正常位置并正确行使相关功能概括地讲,盆底肌作用大致分为3类:①支持作用盆底肌能对盆腔器官提供支撑力以维持其正常体位②括约作用盆底肌中的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具有控尿、控便等作用③提高性快感作用在性行为过程中,女性盆底肌中的耻骨尾骨肌,会影响阴道的敏感性,从而影响性快感妊娠期间,胎儿的不断发育长大,对女性盆底肌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也极易引发脊柱疾病,造成盆底肌肉损伤等,加之妊娠期激素可使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韧带松弛等,又进一步影响盆底肌功能 而妊娠情况不同也会导致盆底肌差异明显,吴海燕等的研究发现,双胎妊娠和单胎妊娠女性盆底肌形态特征差异明显,并且2次妊娠生产时间间隔低于3年的女性,其盆底肌肌力受损风险更大,这与李晓慧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妊娠期合并糖尿病、便秘,新生儿体质量过高等也均会影响盆底肌肉肌电活动 2 盆底康复治疗2.1 盆底功能锻炼盆底功能锻炼分为主动收缩和被动收缩Arnold Kegel[13]博士在1948年首创盆底肌锻炼主动收缩的锻炼方式,即“凯格尔运动”,具体动作是:①平躺、双膝弯曲;②收缩臀部肌肉并向上提肛(有小便中断排尿的感觉),配合呼吸逐渐用力,保持3~10s,接着放松5~10s;以10~25次为1组,每日练习3组及以上。
目前,PFMT的有效性已经被众多Meta分析研究证实 PFMT是通过患者自主反复放松、收缩盆底肌肉,提升尿道及盆底肌肉张力的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患者尿道血流动力学水平,帮助患者恢复、重建紊乱的尿动力学,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控尿目的[17]PFMT治疗UI的有效性依赖其锻炼的依从性由于PFMT是通过患者主观意识进行的训练,要求患者具备PFMT相关知识,掌握正确规范的PFMT方法,主动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训练,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但PFMT在UI患者中的知晓率很低 国外研究显示[20],在参与研究前只有37%的女性表示对PFMT有一定的了解,PFMT的依从性为85.1%一项针对产后4-6周女性SUI患者疾病认知调查发现 ,知晓PFMT的产妇仅有26.2%,对该疾病发生率、临床表现、预防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仅有34.2%缺乏PFMT相关知识,PFMT锻炼动作不规范,锻炼依从性差,则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了使患者更快掌握PFMT锻炼标准动作,研究人员引进了生物反馈训练2.2.1 生物反馈生物反馈(Biofeedback, BF)训练本身并不属于一种治疗方法,而是利用阴道感应电极收集患者盆底肌肉(Pelvic Floor Muscles, PFM)肌电信号并转化为直观信号呈现于治疗仪器上,治疗师通过图形引导患者调整并控制盆底肌群的收缩与放松,减少腹肌与PFM的不协调运动,使患者掌握正确的PFMT锻炼方式,最终达到提高治疗效率的目的[22]。
目前评估检测盆底肌力的常用方法为肌电图描记法Nunes等[23]系统评价了盆底肌肉训练与BF联合保守治疗女性UI的效果结果表明叠加BF的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UI并不比其他干预措施(不训练、单纯盆底肌锻炼和阴道电刺激)有更好的疗效此类研究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症状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或者部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同时进行了其他的物理治疗3 小结经过无数科研者的研究,目前盆底康复治疗措施多种多样除了本研究所详细说明的PFMT,电刺激治疗,还有其他治疗方法也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如磁刺激治疗CO2点阵激光技术、干细胞治疗、注射疗法等目前我国多着眼于分娩后及中老年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的研究,对妊娠前、围绝经期女性相关报道研究较少参考文献[1] S L E, Yahir S, E A M, et al.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 A Review.[J].JAMA.2017;318(16):1592–1604.[2] 卢小霞, 刘爱华. 盆底三维超声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改变及恢复评价[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1,29(03):310-314.[3] 陈玲. 孕期及产后压力性尿失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验证及应用[D]. 南方医科大学, 2018.[4] 陈洁, 范国荣, 薄海欣.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现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21,21(04):608-612.[5] 李灿, 徐松, 莫永珍, 等. 成年女性糖尿病与尿失禁发生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J]. 循证护理, 2021,7(06):711-718.[6] 周秀华. 盆底重建术的应用解剖研究[D]. 南华大学, 2007.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