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课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

上传人:408037****qq.com 文档编号:252310202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课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课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课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课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课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课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课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 课 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 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教学方法:1、 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 课件 ,制作 powerpoint 。教

2、学课时: 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一年四季中, 春天是妩媚的, 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 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柳永在

3、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由此可见, 文学 作品, 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 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板书题目)我们主要通过1、美美地听; 2、美美地读; 3、美美地品; 4、美美地练四个环节来品味故都的秋的美。二、美美地听:听读配乐朗诵,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明确: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秋景

4、、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幻灯片)三、美美地读、美美地品:1、全班齐读思秋、恋秋两部分。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A、找出关键词语。B、比较不同句式。C 、体会深层含义。D、诵读精彩片段。四、归纳总结,布置预习:今天我们通过美美地听,美美地读和美美地品感受到了故都的秋 之美并总结了品味语言的四种方法。 品味语言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请大家回去继续品味本文的语言并归纳其方法。第二课时一、 复习 导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品味了 故都的秋 精到细腻的语言并总结了四种品味语言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品味语言的方法呢?(学

5、生回答)对了,品味语言还要体会作者的感情。故都的秋 饱含着郁达夫深厚的感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现在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美美地练。二、美美地练:1、思考讨论:(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讨论,明确)明确:( 1)清,静,悲凉。(2)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 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 因此可以说全文

6、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2、单选题:(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2)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D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7、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正式上课文之前,先请同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 居 秋 瞑王维登高杜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师:这两首诗歌题材相同,写得都是秋天的景色,但有什么不同呢?生:第一首描绘的是秋天傍晚时分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居民淳朴的风俗,作者用淡淡几笔就描绘出雨后山村的傍晚时,清新、 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反映了这正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环境。第二首诗歌描写的是一幅萧

8、瑟、悲凉的秋天景色,反映了孤独寂寞、忧愁苦痛的思想感情。师:你是如何感受出来的,能结合诗歌本身来具体地说说?生:在第一首中,我是根据“雨、晚、明月、清泉、浣女、渔舟”来感受的,在第二首中,主要是“哀、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独、艰难苦恨、潦倒”这些词和意象。师:回答地很好,能抓住诗歌中景物(意象)的特点,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 故都的秋一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文意平实流畅,这两首诗歌已在前面单元学习过, 这样导入,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唤起学生的阅读课文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气氛。让学生通过读诗歌,对诗的整体感知,获得对景物特点的感知,从而来体会作者蕴藏在“景物”

9、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为散文阅读教学作了必要的辅垫。(二)学习课文1、重视读,感知景物师:今天我们也来感受下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的景色,品尝下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来到青岛, 再从青岛赶到故都,目的只不过是要饱尝下故都的秋味。那么故都的秋天有什么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朗读课文。生: (全班读毕)从第一段中可以明白故都的秋天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原句请学生读一读) 。师:那作者当时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是有的,可作者为何会不远千里,特意从江南到北平,来饱尝一下故都的秋呢?生:在第二段中作者告诉我们:江南的秋天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对“秋的味,秋的

10、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师:作者把故都的秋天的特点和江南秋天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从中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天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一种喜爱、向往之情感受: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平实流畅的写景抒情散文,景情交融是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所以要重视课文朗读。至此,学生通过读,能整体地感知故都的秋天“景象”的特色,从而能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但是这种体味出来的情感是肤浅的,还需要深入地挖掘文章的内在意味。2、细品味,体验景物,师:可是作者为什么会对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景如此喜爱和向往呢?感受: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语言,深入地理解作者蕴藏在“秋景”的

11、思想感情,但这个问题有点难,在此, 我向学生作了必要的提示点拔:散文在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具体地说,作者眼中的“景”是心中的“情”的体现,心中的“情”是眼中的“景”的源泉,两者相辅相成,所以“清、静、悲凉”秋景正是作者当时情感体现。师:请同学们看课文找找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生:秋花、秋树、秋蝉、秋雨和秋果师:北平有许多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让人留流忘返的旅游胜地,有美丽动人的奇花异草,作者一概没写,同学生看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却是北平最常见的,最普通的事物,这也是作者独到的地方。 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作者笔下的“秋花” 的特点, 请读这

12、一段。(读毕),牵牛花,同学生都见过,作者没有写其摇曳多恣的藤萝,也没有写扶疏映衬的花叶,只写它的颜色,而且只写他喜欢的蓝色,为什么,先回答你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生:我喜欢白色,代表着纯洁、美丽;我喜欢感受: 学生有的说是红色,也有的说黄色,并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的理由,那作者喜欢蓝色的理由同样是作者孤独、忧郁心情的表现。在借助“景物”来体会感情,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师:请你划出本段的动词,体味其中所含的意境。生:看、听、数、对等,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静、忧闲,自得其乐,充满北国情调的民俗画面,同时也感到十分的秋意。师:朗读北国的秋树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生:此段作者动用了各种感官:

13、视觉、听觉、嗅觉,这些都似乎因“清静”而停止了,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通过触觉。师: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无法言传的触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没人寂清的环境,作者会有如此的细微的体验吗,如果作者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这一切能感受得到吗,所以说,景情是交融的, 作者用寥寥几笔就把这常人屑一顾的落蕊较细腻地传达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其它的景物都有共同的特点。感受: 散文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受,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在想象过程中, 学生能参与对景物进行增补,使活起来的景物成为学生心灵的意象,这时的“景物” ,既带着作家的原创特点,又有着学生的再创的特点。3、讨论表达,领悟景物

14、师: 我们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体验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天景象”的特点。可见,对“清、静、悲凉”秋天的喜爱,正反映出他在“景物”蕴藏着另一种思想感情,请同学们讨论是什么的思想感情。生:从笔下描写的景物的特点看出他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忧郁。师:很好,这要结合他的生活背景:郁达夫是位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去了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更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造成他的文风有种伤感、灰冷的情调。写此文时,北平正遭受日寇的践踏, 作者怀着最后看一眼秀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旧地, 就像一位母亲离开自己的孩子一样,那种悲凉、无奈的心情自然

15、地反映到文中去了。感受: 讨论表达的过程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它的内容也随着变化,学生的思维的活跃程度也在变化。至此,通过学生的读, 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景物”,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景物”, 运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过个体和群体探论表达交流的活动过程,使对“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由景入情的过程。3、拓展延伸师:其实,不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有特别的深味,名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这是为什么呢?请朗读文章倒数第三段。生: (读)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16、,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感受:这是文章议论部分,作者告诉我们秋天为何会引起许多人的伤感, 提升作品的主题。(三)布置作业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要求感情真实,自然流畅,题目自拟。板书设计:故景情结合点都秋花清秋树喜爱的秋蝉静秋雨哀愁秋秋果悲凉 反思与评价 故都的秋一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文意平实流畅,景情交融是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所以要重视课文朗读。散文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受,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 在想象过程中, 学生能参与对景物进行增补,使活起来的景物成为学生心灵的意象,这时的“景物” ,既带着作家的原创特点,又有着学生的再创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读,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象”,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景物”,运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过个体和群体探论表达交流的活动过程,使对“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由景入情的过程。通过尝试,我有以下的几点收获和启示:1、读,各种形式的品读是这次教学的始终贯之的。课文中选编的散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在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