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文帝的施政理念与文治政策刍议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8.47KB
约11页
文档ID:252227289
建文帝的施政理念与文治政策刍议_第1页
1/11

          建文帝的施政理念与文治政策刍议                    彭德恩(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摘 要]建文帝在位期间,革祖宗之弊政,诞布维新,广施宽政,尊右文教,在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初步构建起了一个彬彬文治社会,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洪武以来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危机然随着“靖难之役”的爆发和建文政权的覆亡,这些举措和政策也大多未能付诸实践,随即湮没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关键词]建文帝;施政理念;文治政策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1398-1402),企图重启三代传说中“以德为主,以法辅之”的文治社会,诞布维新,推行宽政,一度出现“道化融洽,路不拾遗”[1](卷12)之盛况对此重要问题,既有研究大多论及“靖难之役”,永乐政局略有触及,而无专文予以全面、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揆诸建文史籍及相关重要史料,着重对建文时期的施政理念与文治政策予以初步探讨,以期全面、客观地认识建文帝及其时代的历史风貌和历史地位,进而为此后“仁宣之治”的出现,找到若干时代联结和历史缘由一、诞布维新,尊右文教明初,“道理未臻,民不见化,市井乡闾,尚然元俗[2](卷51“纶涣志”)为改变这些颓风败俗,太祖朱元璋推行重典治吏。

早年,作为皇太孙的建文帝曾参与佐政,但他采用了与太祖不同的宽大政策史载:“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3](恭闵帝本纪)及即位后,建文帝进一步对皇祖以猛治国、重武轻文的方针进行了调整,推行维新之政主要表现在:(一)延揽雅士,辟能令贤建文帝即位之初,即征贤举才:“命中外文臣五品以上及县令,各举贤才,毋问下僚布衣[1](卷11)“山林岩穴、有才德贤能之士”[4](卷2),有司以实闻,诏命“礼请来京,授之禄位,以安黎庶[4](卷2)藉此,建文时期延揽征辟了大批文人雅士例如,被誉为“读书种子”[3](姚广孝传)的方孝孺,建文帝素仰其贤名,遂召为翰林院博士,“举凡大政,辄咨孝孺”[4](卷七)此外,还重用董伦、谢晋和杨士奇等当世名贤又史载:“辽东高巍,倦居郑恕,金华楼琏,浦江郑楷,苏州钱芹,吉安萧用道等皆征用[5](正编上)一时间,建文朝野言路大开,守成令贤,忠义满朝,海内翕然,想望太平二)“归重左班”,重用文臣太祖待文官严苛,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以小过而遽戮”[4](卷2)者更是屡见不鲜与太祖不同,建文帝则偃武修文,尊右文教,重用文士诸如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户部侍郎卓敬以及朝臣练子宁、曾凤韶和王艮等,皆进士出身,时人称“秀才朝廷”。

一方面,方孝孺等倡导的“以德为主,以法辅之”的治国理念逐渐浸润于建文帝的内心深处,进而成为其“文官治国”的施政理念和“宽猛得宜,诞布维新”[5](前编)文治政策的思想基础,也使君臣在改革道路上成为讲道论治、彼此唱和的同志另一方面,建文帝“注思讲学,恬武兢文”[5](正编下),提高文官政治地位,令“武官袭替,兵部关旨五府”[5](正编上)、“归重左班”[6](前集卷28,六部尚书表序),更定中央六部官制,升尚书正一品,各部设左右侍中,官二品,加强了六部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此外,建文时还升[来自wWw.LW5U.com]国子监监丞为堂上官;革中书舍人,改为侍书,升正七品,入文翰馆,隶翰林院等[3](选举制)这些举措,不仅改变洪武时代“重武轻文”的政风,也一定程度上变革了洪武时“事皆由朝廷总揽”[7](胡蓝之狱)的皇权极端专制正因如此,史称:“建文君宽仁慈厚,少嗜文章,不喜法律操切人[1](卷12载郑晓言)可以说,建文帝对士人态度的变化,影响了一代士风,亦如史载:“皇上嗣之,尊右文教,而士兢劝”[8](京闱小录后序),“四年之中…一切以恺大行之”[1](卷12)三)开科取士,志存教化承太祖遗制,建文帝诏令京、省开科取士,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命方孝孺主考应天,录214人。

其中所得“鸟中孤凤”[5](前编)刘政,孝孺称其为“可托孤寄命者”[5](前编),深器之即使在靖难之际的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政府也例行科举,策试礼部贡士,得人110,赐胡靖、王艮、李贯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与此同时,建文帝重视倡导教化,躬郊视学史载:“上闵思文不古,思所以复之方孝孺亦言,近代文字好奇,三吴尤甚,因责祭酒,考次优列者,赐归省[5](前编)由此,建文时期教化趋于勃兴,民风日益敦厚,“士林相矜,以为太平盛事”[5](前编)四年之间,“志化几于三代,一时士大夫崇尚礼仪,百姓乐利而重犯法[1](卷12)后世盛赞洪武、永乐军功强盛,耀武四方,但在儒士文臣眼中,建文帝优容文士、尊右文教的治国理念,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建文帝得到了士大夫的支持和拥戴靖难后,方孝孺等大批文臣“踊跃致身,趋死如归”[5](正编下),“建文之亡,士大夫争先而为故主死者,若饥之就食而渴之就凉”[1](卷12)可见,建文帝“宽仁德政、偃武修文”等政策的确顺应人心惜乎!年轻的建文帝柔仁无断,缺乏足够的决断能力和丰富的治国经验;又因其宅心仁厚,长于深宫,缺乏对现实的充分了解,所倚重臣也大多是儒士文臣,所谓“忠建文者误建文也”[5](正编上),结果“诸武叛走燕”,以至于朱鹭感慨:“噫!两朝相及,曾不远甚,一何文武离合之异也!”[5](正编下)二、宽刑省狱,善法利民明太祖以重典驭臣下,严令后世“守成者未可轻改祖法”[9]。

建文帝则宽刑尚德,曾屡进刑官,论之曰:“《大明律》皇祖所亲定……较前代律往往加重尽刑乱国用重典,非百世通行之法也……律设大法,礼顺人情,齐民以刑不若以礼,其传谕天下有司,务崇礼教,赦疑狱,称朕嘉与万方之意[3](刑法志一;《春明梦余录》略同)为宣扬德治,省刑减狱,建文二年(1400年)重改都察院为御史府,使其成为主要服务于教化的机构:“专纠贪残,举循良,匡政事,宣教化为职[10]在宽刑善法思想指导下,帝下达系列诏书:行宽政,赦有罪,平冤狱,赦黯军[4](一)赦免疑狱,宽刑省狱洪武时,官员动辄得咎,许多人无故受株连、被治罪或遭谪戍边地建文帝曾言于太祖曰:“杀无道以就有道,仲尼不以为然未若修德以风之,但愧上之德薄,何忧民之难化?”[5](前编)及继位后,建文帝更是“继体守文,专欲以仁义化民”[3](刑法志),大力矫正洪武时代的严酷政风一方面,建文君下诏赦死罪,宽刑狱,诏养老,命官员赈民鬻子;下令天下军户单丁者放为民;下令天下直言,并举山林才德之士又下令赐明年田租之半,释放黥军民囚徒还乡里[4]另一方面,下令赦还、平反甚至重新起用“有罪”旧臣诏曰:“赦流放官员,录用子孙[1](卷11)如任用“流人刘有年知太平府”[5](前编);以谪戍官员“平江知县陈彦回知徽州府”[5](前编)。

由于建文帝宽刑省狱、崇尚礼教文治,建文年间囚犯的数量锐减史载:“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3](刑法二);“罪至死者,多全活之于是刑部、都察院论囚,视往岁减三分之二,人皆重于犯法[10]凡此,皆反映了建文帝宽刑尚礼、善教得民心的治国理念,也使天下臣民感到犹如沐浴阳春之暖,这有利于营造健康活泼的政治气氛,也是建文帝在后世口碑甚佳、引人怀念的重要原因一如明人郑晓所言:“余好问先达建文时事,皆为余言建文君宽仁慈厚,少嗜文章,不喜法律操切人[1](卷12)(二)褒忠用贤,兴廉黜贪自即位起,建文帝励精图治,悉致群贤,褒进忠良及守节忠义之士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帝下诏曰:“农桑衣食之本,勿夺农时……守令贤否,务慎考覈黜陟义夫节妇、孝子顺孙五世同居者,勘闻旌表[5](正编上)帝亦尝曰:“朕于文武勋劳,咸思崇报[5](正编上)建文元年,因已故翰林待制王褘“久事皇祖,夙夜在廷修史……遵化宣威”[5](正编上),特授予翰林学士,赠谥号忠文明自开国以来,翰苑有锡谥、文臣有谥号自王褘起该诏书颁示天下,文士儒臣莫不振奋,皆悦思报忠而对待贪婪墨吏、奸宦败军,帝亦不一味宽慈优抚吏部尚书茹瑺“甚是贪鄙”[5](前编),建文君从暴昭和子澄等奏,予以斥免,进良吏张紞替代。

建文初年,又以都御史暴昭等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巡行天下,问民疾苦,兴廉黜贪一时,政坛震荡,吏治澄清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都督佥事朱荣,因战败“弃师遁归”,帝循国法“诛之”太祖时,约束宦官“不得与士民交易”,及至建文,明诏“有以暴横闻者,许所在有司,但遇暴横中官害及士民,即时擒缚送京”[5](正编下)治罪建文皇帝力行古道、节俭爱民,虽御内黜贪极严,然慰勉文武卿士各怀忠义、报效社稷,善法利民、期致雍熙之盛史载建文帝嗣位后,“施仁行义,自三代而下,最称淳厚”[5](附编),且募集干成贤能效命,广施宽刑善法,期盼“海内沐浴淳德,泳文濡教”[5](正编上)高年咸赞“未尝见也”此类溢美之词,或许言过其实,然犹能窥视建文天子文治利民,故能仁声远播三、革冗除弊,善政养民建文帝思慕“德为善政,政在养民”[5](前编),欲遵先圣治道,驰鹜雍熙盛世在位期间,他勤思善政、问民疾苦,先后推行了革除冗弊,裁减州县;轻徭薄赋,宽政息民;限制僧道,推行井田等引人注目的文治政策一)革除冗弊,裁减州县自古帝王抚世驭民,各有机局建文帝欲循周官法度,“宽政息民”,实行文治,即位未久,即革除旧俗,变易祖制,裁减州县据《建文朝野汇编》诸书统计:其在位四年间,撤销县39个、州9个,另撤销巡检司73个、河泊所49个、递运所41个。

与此同时,一些州县的同知、吏目、推官、知事、丞薄等官吏也被裁减,仅府、州、县学的训导即被裁减104个[11]随着各种机构的裁撤,大批冗官冗员也被裁汰尽管建文时期,君臣渴望仁礼牧民,锐意文治,奈何好古过坚、求治太锐,终酿激变,是为失局据此,朱鹭批评曰:“建文上志切养民,而所为多戾,四年之间,今日省州,明日省县;今日并衙,明日并所……虽以干戈倥偬,日不暇给,而曾不少休,一何扰也!”[来自www.lW5u.Com][5](前编)历来,在国家神器交接前后,需谨守“稳定压倒一切”,以安抚旧臣新贵年轻君主初躬政事,做出如此大规模变动,操之过急,必然会损害某方利益如何妥善安抚,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政治问题而建文君臣缺乏施政经验,自认此举“利国利民”,殊不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结果,众离官革员心怀愤懑,与南方庙堂离心离德,转而投向北燕二)轻徭薄赋,施行惠政洪武年间,因历史和政治渊源,江浙一带田赋甚重,苏松尤最该制度对限制当地官僚大地主势力膨胀起过作用,但弊端甚多,即它加重耕种官田的佃户负担,阻碍了江南经济的和谐发展当地百姓不堪重赋苦难,或逃或欠针对此弊,建文帝于元年(1399年)正月下诏:“江浙赋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税,特惩一时之顽民,岂可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照各处起科,亩不得过一斗。

田赋既均,苏松人仍得任户部[5](正编)此令大减当地民众负担在即位年底,建文帝又“诏赐天下明岁田租之半[5](前编)举国百姓都少交一半租赋,调整赋税、减轻百姓负担,这都是建文帝深得民心的惠政洪武时期,江南僧道“多占腴田、蚕食百姓”[12] 《胜朝遗事》初编卷2),寺院经济膨胀为此,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曾下令清理,钳制宗教势力膨胀诏令:“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县寺观虽多,但存其宽大可以容众者一所,并而居之[13](卷134,参见明史卷74)虽有如此相当严厉的政策,因政治因素,佛道势力在建文初期仍有所增长因此,建文三年(1401)八月,应户部给事中陈继之所奏,建文帝发出敕令:“今天下寺庵宫观,除原无田产外,其有田者,每僧道一人,各存田五亩,免其租税,以供香火之费,余田尽入官,有佃户者,佃者自承其业,无佃户者,均给平民[13]可见,限定寺观免税土地数量,亦是建文帝文治养民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