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

上传人:希*** 文档编号:252202815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153 大小:41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一 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一、教育观1、 定义:是人们对教育所持的态度。教育观主要包括: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看法。2、 核心:即教育目的,“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目的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应试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二、素质教育观1、提出:(1)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

2、出“全面推出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素质教育由此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3)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标志这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2、定义: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人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3、 基本特征:(单选)(1)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6)

3、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8) 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9)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4、 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1) 面向全体,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2) 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3) 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提素、个性、创、两全 5、基本内涵:(单选、材料分析)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4、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6、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应得到提高 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应有所提高7、基本任务:(单选)(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层(3)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社会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而获得形成的,它居于素质整体结构的最高层8、素质教育的外延(单选)(1) 素质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素质教育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

5、各个方面。(2) 对学校教育而言,实施素质教育:纵向上,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横向上,意味着必须把德智体美劳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3)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9、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单选、材料分析) 双全双发展创新与实践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10、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单选)(1)国家政策保障:政

6、府作为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统筹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条件。(2)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从知识传授到主动学习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在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践行素质教育 学校管理 课外教育活动 班主任工作:是实施素质

7、教育的重要途径11、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单选)(1)发挥教师的作用 现阶段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判断教育者有没有掌握素质教育的办法,就要看教育者是否能够引导学习者主动学习,学习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是否学会了学习。(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12、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得区别(单

8、选)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对象面向所有学生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教育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进行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体美劳教育着眼点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局限于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评价标准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教学内容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体系,重视综合性内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验、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

9、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13、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的误区(单选)(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面向全体学生)(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使学生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4)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形式化)(6)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内涵)(7)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它支配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决定

10、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倡导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二节 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确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3、“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4、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对学生有完整的认识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单选、材料分折):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阶不均衡,互补差异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谐能(用发展的眼先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

11、中的人(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要自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比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口诀:一发两独(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承认学生独立性是发挥主体性的前提条件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3)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3、 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规律特点教育

12、意义顺序性(不可逆)儿童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连续不断地过程。教学要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关键词是阶段,时期要求教师分阶段教学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对不同的阶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注意各阶段间的衍接和过渡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如身高和体重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如先会走路,再会说话。抓住关键期互补性身体机体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消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男女性别个体差异(

13、发展水平,智商):聪明早慧、大器晚成因材施教四、教育公正与学生发展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注:教育社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有在差异。2、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审题时,注意题干中是否有“男女”“学习成绩好”“聪明”“偏科”“家庭条件”等词,从而判断教师的行为是否存在教育不公正的问题。(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同发展(双语教学)(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4)学生家庭背景差异与共同发展(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注:在教育

14、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教师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第三节 教师观一、教师职业 1、教师职业的性质 199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做了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该法律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性特征。(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责任 (1)对学生负责 (2)对教师负责 (3)对家长负责 (4)对社会负责3、教师职业的价值 (1)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2)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单选,材料分析)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六者一社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