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游园惊梦》读书笔记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52195202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丹游园惊梦》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于丹游园惊梦》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于丹游园惊梦》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于丹游园惊梦》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于丹游园惊梦》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于丹游园惊梦》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丹游园惊梦》读书笔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于丹游园惊梦读书笔记于丹游园惊梦(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1版),是于丹根据其在央视3套文化访谈录栏目所作的系列讲演的讲稿整理成书的。被昆曲陶冶多年的于丹,在本书里结合昆曲的经典戏文,细说了昆曲“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灵异、风雅”七大美,同时也介绍了昆曲的唱腔、脸谱、舞蹈、著名演员等。她用的是典型的“百家讲坛”式语言,通俗易懂,亲切平和。应当说,对于不了解昆曲的读者,本书能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但也仅限于此。于丹说她初听昆曲,有“惊梦”之感,这自然是肺腑之言。但老实说,我读这本书却不曾“惊梦”。因为说到底,这就是一本泛泛介绍的书,内容过于平面化,文字用力也过于均匀。从中,我读不出多少属

2、于于丹的独特体悟,也不能因此而迷上昆曲。比如在深情之美一章,于丹就只概略地介绍了琴挑这出折子戏的剧情,几乎别无他涉。不要说昆曲的票友,即使是从未欣赏过昆曲的人,只要把那出戏认真看上几遍,也能跟于丹说个差不离。我这么说,并不是否认于丹的欣赏能力和表达水平。我猜测,于丹是有难处的,她在写电视讲演稿时,可能存着刻意照顾大多数观众欣赏品位、欣赏能力的心思,所以束手束脚,没把昆曲的华彩更好地铺排出来。在电视上,有昆曲片断、外景配合着,可能觉察不到这些,然而印成书,“轻浅”的缺憾就暴露了出来。所以,依我看,书的副题“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并不确切。毕竟,“旅”含有艰辛、艰难、深入、深度之意,而这种意味在书里是

3、体会不到的。于丹总结出的昆曲“七大美”,也许是贴切、精当的。然而试问,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这些剧种,难道就没有这“七大美”吗?于丹还说,“风雅二字大概是只属于昆曲的特质”,这不免偏爱了些。话又说回来,昆曲这种有着600年漫长历史,而今日渐式微的古老剧种,如能因于丹的倡导而振兴起来,并最终能像于丹所期望的那样,欣赏昆曲成为大众的一种时尚而有品位的“慢活”生活方式,那么,于丹功莫大焉。清远人文历史悠久,其标志性的文化建筑是峡山飞来寺,至今已有1488年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古往今来,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名人雅士和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或参拜结缘。古代诗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清远峡

4、山飞来寺持久的魅力,来自佛教文化,支撑佛教文化的是寺内僧人,他们留下的诗篇弥足珍贵。陈先钦同志在市民族宗教部门任职期间,读到关于峡山飞来寺的历史文化书籍,发现历代僧诗充满了深奥的佛教偈语,普通读者难以理解,如果把它加注并翻译成现代诗,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诗僧的奇思妙想,这对于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增添当地文化内涵,提高社会文化品位,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意义。于是,他便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认真思索,反复考证,历时数年,编著了清远峡山飞来寺古代僧诗选(远方出版社,2003年8月版)。捧读这本诗选,一种理性灵光扑面而来。编著者通过挖掘僧诗的深厚意境,并把它翻译成让读者容易理解的现代诗,让我们更好地领略

5、清远峡山飞来寺雄奇景色,也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另一个奇妙的佛教禅宗僧人的情感世界。古诗今译,需要深厚的古文基础和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而翻译古代僧诗,还应有一定的宗教理论知识。特别是千年古刹飞来寺,虽说精选的只有20多位僧人52首诗作,但时空跨度之长实属罕见。由南北朝至清代、斗转星移、王朝更替,作品历史背景和内容涉及不同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历史和宗教生活的各个方面,译注难度更是可想而知。由此可见,编著者是凭着执着的追求、坚毅的意志、广泛涉猎,凭借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把僧诗的佛性隐语译为浅显文句,把诗作的题解、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古诗今译,融为一体,为我们献上了一桌丰盛的文化盛宴。翻

6、译古诗词是一种文学再创作的过程,翻译的好坏凸显译者的文学涵养。陈先钦同志的译诗,深入浅出,把深奥玄乎的僧侣诗意,用言简意赅的新诗翻译出来,又不失原作的意韵,非常难得。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译诗注重保持原诗的意韵,在结构上力求完整不管是僧人的五律、七律诗,译者都把它们翻译成整齐的每句十多个字,是十一个字就一直以十一个字,是十四个字就一直以十四个字,没有多余的字,直到把整首诗译完。深山古寺僧人生活单调,写诗时也许有些匆忙,也许为了押韵难找词,也许有时多出一、二个字显得别致,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清代释迹删的七言诗上中宿峡,有一句竟然多出二个字:“我闻定心亭在最高处”。诗人想表现最高处”的

7、感觉意趣,没有顾及多出的两个字不仅显得别扭,也破坏了整首诗的结构和形象。其实,去掉“我”、“最”两字也无不可。编著者(译者)在译诗中仍以整齐的十一字译出原作意思:“听说定心亭建在那高坡上”,顿时增添了诗句的结构美感,让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并推上了高潮。我想,诗人如泉下有知,也会感激编著者的一片苦心。另外,纵观全书,编著者的译诗整齐划一,并没有像现代诗那样,出现长短句,但却又不失现代韵味。二、译者与僧侣诗人感同身受,译出佛教禅宗的意趣。陈先钦同志在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工作十多年,与国内外各种宗教领袖有过不少工作接触,也与众多佛教僧人居士有过较深的交往,译起僧人诗作便有一种看似宗教的神韵。“不尽登

8、临兴,/凭高几度吟。”(清代释南野宿飞来次韵)编著者把它翻译成“无穷游览兴致意犹未尽,/登高远望尽情地把诗吟。”把原作的五言诗译成十个字,既把原诗的意思表达清楚,又不丢弃原诗的韵味,还让读者不感累赘,确实颇费思索。编著者不仅把原诗译出,还与诗人一起感同身受当时别样情怀,没有深厚的功底和诗文才情,是难以做到的。斗蟋蟀赋是飞来寺的镇山之宝,是康熙年间名僧大汕住持飞来寺的杰作,这首近两千字的长赋,用典甚多,一般人很难读懂。经过编著者的注释和翻译,并附加清远峡山飞来寺的一篇传世奇文的评点,读者就能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也能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编著者娴熟的翻译技巧,让初读古诗者能较容易地理

9、解诗意,也让较少涉猎僧诗的读者,能进入佛教禅学那种风光旖旎的内心世界。编著者热情地为我们打开了社会生活中另外的一扇窗户。三、僧诗充满谈佛说偈玄机,诗译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奇妙佛教禅学偈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今天,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僧人一样回到深山幽谷中过着苦行生活,但从僧诗中感悟人生的漂浮不定和命运多舛,感受人生道路的曲折艰辛与酸甜苦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译者掌握了大量的哲学和宗教学知识,在把僧诗翻译成现代诗时,表现出一种底气和穿透力。清代释南野在归猿洞次韵中写道:“浮生谁自觉,/尔独悟前身。”编著者把它译成“漂浮不定人生谁能先觉,/只有你能参透自己前身。”原诗饱含玄机,译诗充满哲理。在同一首

10、诗中,诗人又写道:“拭目洞天外,/岩花依旧春。”编著者把它翻译成“擦亮眼睛举目洞天山外,/山岩野花依旧四季如春”如果不是译者把“洞天”、“岩花”这些字外有字的含蓄玄妙直接译出,我们还以为是“察看天外的世界”,尽管原意如此,但真正要译成现代诗句,确实颇费周章。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诗意,编著者通过注释,分别解析了 “空”、“色”、“相”、“缘”、“禅定”、“摩顶”、“圆寂”、“筑发”、“夙业”等佛学名词;详细描述了“苍雪岩”、“九级飞瀑”、“十九福地”、“云台峰”、“归猿洞”、“凝碧湾”、“金锁潭”等自然景观和“东坡亭”、“帝子祠”、“静来轩”、“望江亭”等名胜古迹;恰如其分地叙述了 “延祚飞来”、“

11、仙猿归洞”、“犀潭金锁”、“葛洪炼丹”等典故。可见,编著者是煞费苦心在做普及社科知识和推介历史文化珍品的善事。四、译诗展示僧人坚定的佛学情怀,让峡山飞来寺的幽深芳香尽情释放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充满着矛盾、人性浮躁的现实社会当中,宗教有一定稀释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掌握个中原理,正确处理人生遇到的种种社会问题,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在古代僧诗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僧人信仰的是宗教经典描绘的理想境界,得道高僧的终生佛学理念是非常坚定的。明代高僧慧显的临寂诗:“有爱则生,/爱尽则灭。/若离爱恋,/如来无别/”如果不读注释和译诗,我们就会产生误解。编著者从佛教理论出发,把它译成十分贴切的现代诗:“有

12、了贪欲烦恼终身相随,/根除业因才能摆脱轮回。/若能断除爱之烦恼纠缠,/就能达到如来理想境界。”有了注释和诗译,我们才体会到这是诗人表达的是对佛教西方极乐世界那种理想境界的终生追求,至死不变的坚定信念。清远峡山秀色号称人间仙境。有位行脚僧云游到飞来寺,突然,被这里姓紫嫣红、千姿百态的峡江景色、虚无缥缈的殿宇香火和悠扬远播的钟鼓之声构成的奇妙和谐境界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发出“悠然思去住”的向往之情。编著者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脉络,直译为“想在这里悠然自得常住下去”。佛堂钟鼓声声催促着诗人,但他仍禁不住“长掬飞泉饮”,留不住也要让水留住,也要让水在心里留住,这是能养育蛟龙的水啊!从过往僧人释兴彻的入

13、山、出山这两首诗中,表现出峡山飞来古寺深厚文化底蕴的恒久魅力。五、译诗准确地把握诗僧的思想感情,将原诗孤寂空灵上升为活泼灵动僧人过着远离红尘的隐居生活,与外界接触较少,一般人很难把握其思想脉络,但僧人也是社会芸芸众生的一员,也有七情六欲。僧人写诗就体现了情感所在。僧人诗作充满着很多参禅悟佛的悬念,编著者从其信仰情感入手,破译了僧人在孤苦寂寞表象之下隐藏着的内心快乐。清代释成果飞泉亭观瀑五首中第二首“一角孤亭快此遭”一句,整句诗除了 “快”字外,其余都是孤独伶仃的字眼,编著者读懂了这位苦行僧的孤僻语言,进入诗僧内心世界,发现了积极的亮点,把它译成“孤亭一座热情迎接我来畅游”。诗人内心的快乐一下子

14、就被译者的活泼撩动起来,读来让人畅快淋漓。明代释怀远的江行前后用了两个“东”字,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后一个“东”字有刻意为押韵之嫌。聪明的译者将第一个“东”直译,后一个“东”字破译,请看原诗句“夕阳犹在板桥东”,译诗“火红夕阳仍旧留在板桥上空”,原诗中的孤寂空灵,翻译后上升到悠然灵动。译者破译“东字,妙趣横生,尽管已走出江岸,但记忆中的奇妙景象,仍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让读者联想的时空更加辽阔、深远、隽永。清远峡山飞来寺古代僧诗选治学严谨,思路清晰,情理交融,译诗准确生动,清新明快,灵动有至,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诗选中附有附录,详尽地介绍了清远峡山飞来古寺的来龙去脉,详细记录和分析各种宗教在清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全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是编著者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为我们从社会科学角度解读清远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蓝本。该书的出版发行,在我市社会科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