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

上传人:快乐****天 文档编号:252189583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PPTX 页数:119 大小:37.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 短文两篇新课导入 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其各自的写作背景,以及“铭”“说”这两种文体。2.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重点)3.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的高洁志趣。(重点、难点)学习目标陋室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他的诗格调清新,韵律优美,他也因此被誉为“诗豪”。代表诗作有竹枝词秋

2、词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作者简介出处本文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背景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又贬为连州、和州刺史。缘由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故意刁难,半年内逼刘禹锡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给的住房竟是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一间斗室。于是,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此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以示“纪念”。背景链接铭概念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练,富有韵律美;内容上有颂扬或警诫之意。特点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诫勉励;一类是刻在石碑上,记

3、述死者生平事迹的,叫墓志铭。类型如商汤的盘铭、刘向的杖铭、苏轼的端砚铭等。文体知识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p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xntirtiod整体感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p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译 文出名,有名。神异。这。

4、只。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可以弹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译 文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博学的人。鸿,大。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泛指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指官府文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体,躯

5、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译 文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例句古义今义形状一词多义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字词清单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有仙则名苔痕上阶绿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6、劳形文言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p 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室内生活情趣高雅主人胸襟超尘脱俗不陋课文精讲p 赏析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上”“入”二字对仗工整,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 一“绿”一“青”,色彩清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幽雅,以景色之雅突出“陋室”不陋。p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类比手法,试简要分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

7、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旨在突出“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 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与他们一样的志趣和抱负。状元贴士类 比 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说理方法。p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的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示例】“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

8、操的最高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应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p 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p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作者借“陋室”表达自己的志趣。他笔下的陋室,是“苔痕上阶绿”从淡雅之色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恬淡之心;是“草色入帘青”从淡雅又生机盎然中,可以看出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而“素琴”“金经”则暗示其质朴高雅的情趣。自然环境、生活情境,构建出鲜明生动的“陋室”,从而使“德馨”的含义变得具体可感,表现出

9、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深入探究 认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学问不断精进。 不认同。当今社会复杂多元,丰富多彩,时常需要跨学科跨门类跨行业通力合作,如果自命清高,自设藩篱,既屏蔽眼界视野,也影响事业发展。p (毕节中考)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际交往之道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看法。陋室铭引出陋室居住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儒雅生活情趣:高雅描绘陋室山、水喻室仙、龙比吾表明志向诸葛庐子云亭德馨不陋何陋之有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0、。主旨归纳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宋、明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庐山市,“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背景链接说概念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特点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

11、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爱莲说马说师说捕蛇者说都属于这一文体。文体知识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p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fnyyzhu linmnxi整体感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yyxin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p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

12、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译 文只。多。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焉。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但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译 文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洗。玷染(污秽)。水波。艳丽。名词作动词,生藤蔓。名词作动词,生枝茎。更加。耸立的样子。竖立。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语气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13、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认为。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指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译 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叹词,表示感慨。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译 文应当。古今异义亭亭净植竖立例句古义今义栽种一词多义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字词清单清形容词,清澈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芬香远

14、益清益副词,更加香远益清动词,有益处自以为大有所益(续表)孙权劝学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不蔓不枝文言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即“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倒装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宾语前置,即“爱莲,同予者何人”)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不被淤泥沾染。比喻从恶劣、污浊的环境中出来而未沾染上坏习气。p“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考点辨析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常见的考查形式: (1)下

15、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答题技法: 1.明确“之”的意义和用法; 2.根据位置判断意义和用法。动词词类用法和意义例句译作“到”“往”“去”“到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代词常用来指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久之,目似瞑(狼

16、)返 回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指陈元方。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p文中三次运用了衬托手法,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 作者用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来衬托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爱莲的心意在浊世要保持清白的情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用菊、牡丹象征不同人群,来衬托莲的“君子”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运用衬托的手法,旨在突出莲的品格,抒发感慨,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课文精讲状元贴士衬 托 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以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所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来映衬它,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p 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莲的特点并分析其象征的君子品格。莲的特点君子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不媚俗,坚守道德中通外直刚直,胸怀坦荡不蔓不枝独立,行为正直香远益清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